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大庆外围扶杨油层渗流机理及开发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第1-9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低渗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现状第10-17页
     ·低渗透油藏储层结构特征影响流体渗流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国外低渗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国内低渗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现状第14-16页
     ·大庆外围扶杨油层渗流机理及开发对策研究现状第16-17页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研究方向的确定第17-18页
   ·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第18-19页
第2章 扶杨油层地质和开发概况第19-25页
   ·扶杨油层地质特征第19-22页
     ·储层沉积和构造特征第19-20页
     ·储层发育特征和油水分布规律第20-22页
   ·外围已开发油田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2-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扶杨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渗流的影响第25-43页
   ·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第25-26页
   ·低渗透储层喉道形状第26-29页
   ·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第29-34页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第34-38页
     ·扶杨油层岩石组成的影响第35页
     ·储层岩石粒度大小和排列的影响第35-37页
     ·胶结物类型及含量的影响第37-38页
   ·低渗透储层孔喉特征对渗流的影响第38-41页
     ·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特征第38-39页
     ·特低渗透储层核磁共振法可动流体检测分析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扶杨油层裂缝发育特征及对开发的影响第43-60页
   ·大庆外围扶杨油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第43-50页
     ·构造裂缝发育特征第43-48页
     ·层间裂缝发育特征第48-50页
   ·扶杨油层地应力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第50-51页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第50页
     ·地应力类型及分布第50-51页
   ·裂缝、地应力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第51-58页
     ·天然缝与应力场第51-53页
     ·人工缝与应力场第53-54页
     ·裂缝、地应力对注水开发影响程度分析第54-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扶杨油层非达西渗流机理研究第60-77页
   ·储层单相流体非达西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第60-66页
     ·储层单相流体渗流实验研究第60-62页
     ·启动压力实验研究第62-66页
   ·低渗透储层两相渗流机理研究第66-73页
     ·低渗透储层两相渗流理论第66页
     ·油水两相渗流实验研究第66-73页
   ·水驱油驱替实验研究第73-76页
     ·实验方法第7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3-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6章 扶杨油层压裂井渗流规律研究第77-107页
   ·特低渗透基质—压裂缝流体定常流动控制规律研究第77-83页
     ·低渗透基质—人工压裂缝耦合数学模型研究第77-80页
     ·低渗透油层中基质—人工压裂缝耦合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80-83页
   ·特低渗透基质—压裂缝流体非定常流动控制规律研究第83-90页
     ·远离人工裂缝的流体渗流规律第83-84页
     ·裂缝控制椭圆区域内的椭圆不定常渗流第84-86页
     ·裂缝中的高速非达西非定常渗流第86-87页
     ·特低渗透基质—压裂缝流体非定常流动影响因素分析第87-90页
   ·开发井网形式与人工压裂裂缝系统组合理论模型研究第90-100页
     ·五点法压裂井网产能数学模型第90-92页
     ·正方形反九点法压裂井网数学模型第92-95页
     ·矩形井网压裂开发数学模型第95-97页
     ·菱形反九点压裂井网第97-99页
     ·不同井网形式下产能对比第99-100页
   ·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第100-105页
     ·远离人工裂缝的流体渗流规律第101-103页
     ·裂缝控制椭圆区域内的椭圆不定常渗流第103-104页
     ·裂缝中的高速非达西非定常渗流第104-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7章 扶杨油层有效开发对策研究第107-118页
   ·大庆外围扶杨油层开发效果分析第107-108页
   ·合理井距、排距确定第108-111页
     ·井距的确定第108-109页
     ·排距的确定第109-110页
     ·合理井排距比第110-111页
   ·井网方式优化第111-112页
   ·人工裂缝参数优化第112-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结论和建议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摘要第128-130页
Abstract第130-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面体形硫化铅纳米晶的制备与自组装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与开发优选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