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所做工作 | 第18-19页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真随机数发生器及其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真随机数发生器 | 第20-25页 |
2.1.1 真随机数发生器的基本组成 | 第20-21页 |
2.1.2 真随机数发生器的分类 | 第21页 |
2.1.3 典型的真随机数发生器设计 | 第21-25页 |
2.2 随机数发生器的安全性要求 | 第25-26页 |
2.3 算法后处理 | 第26-28页 |
2.3.1 异或运算 | 第26-27页 |
2.3.2 冯诺依曼校正器 | 第27页 |
2.3.3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 第27-28页 |
2.3.4 单向函数 | 第28页 |
2.4 统计特性检测 | 第28-29页 |
2.4.1 SP800-22标准 | 第28-29页 |
2.4.2 AIS31标准 | 第29页 |
2.4.3 GM/T0005-2012标准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重启机制的新型真随机数发生器及其熵评估 | 第30-52页 |
3.1 基于瞬时效应环形振荡器的真随机数发生器 | 第30-38页 |
3.1.1 瞬时效应环形振荡器 | 第30-31页 |
3.1.2 TERO物理随机建模 | 第31-33页 |
3.1.3 TERO模型验证 | 第33-34页 |
3.1.4 TERO的FPGA实现 | 第34-35页 |
3.1.5 TERO的模型误差分析 | 第35-38页 |
3.2 基于经典环形振荡器的新型真随机数发生器 | 第38-50页 |
3.2.1 周期重启的经典环形振荡器 | 第38-40页 |
3.2.2 CRO物理随机模型 | 第40-43页 |
3.2.3 CRO模型验证 | 第43-44页 |
3.2.4 异或对熵的改善 | 第44-47页 |
3.2.5 CRO的FPGA实现 | 第47-48页 |
3.2.6 统计特性分析 | 第48-49页 |
3.2.7 一种熵率提高方案 | 第49-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基于混沌布尔网络的新型真随机数发生器 | 第52-74页 |
4.1 混沌概述 | 第52-54页 |
4.2 混沌布尔网络介绍 | 第54页 |
4.3 新型混沌布尔网络真随机数发生器的设计 | 第54-58页 |
4.3.1 熵源结构设计 | 第54-56页 |
4.3.2 熵源产生机制 | 第56页 |
4.3.3 整体框架 | 第56-58页 |
4.4 Simulink仿真分析 | 第58-62页 |
4.4.1 布尔延迟方程建模 | 第58-60页 |
4.4.2 分段线性微分方程建模 | 第60-62页 |
4.5 FPGA实现及输出特性分析 | 第62-69页 |
4.5.1 FPGA电路实现 | 第62-63页 |
4.5.2 自相关函数 | 第63-64页 |
4.5.3 功率谱密度 | 第64-65页 |
4.5.4 李雅普诺夫指数 | 第65-67页 |
4.5.5 节点特性对比 | 第67-69页 |
4.6 统计特性分析 | 第69-73页 |
4.6.1 SP800-22标准检测 | 第69-70页 |
4.6.2 AIS31标准检测 | 第70-72页 |
4.6.3 GM/T0005-2012标准检测 | 第72-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4-7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84页 |
附录 A | 第84-86页 |
附录 B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