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美丽乡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5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一般理论分析 | 第18-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乡村 | 第18页 |
2.1.2 美丽乡村 | 第18-19页 |
2.2 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第21-22页 |
2.3 美丽乡村建设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22-23页 |
2.3.1 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 | 第22页 |
2.3.2 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 | 第22页 |
2.3.3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步骤 | 第22页 |
2.3.4 美丽乡村建设可能遇到的问题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天桥区桑梓店镇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与分析 | 第24-39页 |
3.1 天桥区桑梓店镇基本情况简介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 第24-25页 |
3.1.1 天桥区桑梓店镇基本情况简介 | 第24页 |
3.1.2 天桥区桑梓店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 第24-25页 |
3.2 天桥区桑梓店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措施和成效 | 第25-27页 |
3.2.1 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宣传引导 | 第25页 |
3.2.2 建立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流程 | 第25-26页 |
3.2.3 环境综合治理,提升人居环境 | 第26页 |
3.2.4 创新管理机制,确立发展方向 | 第26-27页 |
3.3 三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案例 | 第27-30页 |
3.3.1 案例1:刘庙村 | 第28-29页 |
3.3.2 案例2:铁匠村 | 第29页 |
3.3.3 案例3:耿庄村 | 第29-30页 |
3.4 天桥区桑梓店镇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4页 |
3.4.1 规划特色不够突出 | 第30-31页 |
3.4.2 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 第31-32页 |
3.4.3 产业发展不足 | 第32页 |
3.4.4 农民素质和意识有待提升 | 第32-33页 |
3.4.5 “重建轻管”问题突出 | 第33-34页 |
3.5 天桥区桑梓店镇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3.5.1 规划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规划过程深入性不够 | 第34页 |
3.5.2 资金整合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 第34-35页 |
3.5.3 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不足 | 第35页 |
3.5.4 村庄教育支持和文化建设不足 | 第35-37页 |
3.5.5 未建立完善的美丽乡村后期管护机制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第39-44页 |
4.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 第39-41页 |
4.1.1 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经验与启示 | 第39-40页 |
4.1.2 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经验与启示 | 第40页 |
4.1.3 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经验与启示 | 第40-41页 |
4.2 国外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 第41-43页 |
4.2.1 德国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 第41-42页 |
4.2.2 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 第42页 |
4.2.3 韩国新村运动经验与启示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天桥区桑梓店镇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建议 | 第44-54页 |
5.1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 第44-46页 |
5.1.1 严格规划工作管理制度 | 第44页 |
5.1.2 注重突出规划特色 | 第44-46页 |
5.2 注重整合和筹集建设资金 | 第46-47页 |
5.2.1 积极整合上级财政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 第46页 |
5.2.2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挖掘自身“造血”功能 | 第46-47页 |
5.3 优化产业带动作用 | 第47-50页 |
5.3.1 注重结合内外部资源,发展村庄特色产业 | 第47-48页 |
5.3.2 强化农村产业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 第48-49页 |
5.3.3 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第49-50页 |
5.4 注重提升农民素质和意识 | 第50-51页 |
5.4.1 注重提升农民素质 | 第50-51页 |
5.4.2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意识 | 第51页 |
5.5 建立完善的后期管护体系 | 第51-53页 |
5.5.1 建立制度,落实责任 | 第51-52页 |
5.5.2 着力解决管护资金短缺问题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