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19-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2.1.2 参与式扶贫理论 | 第19-20页 |
2.1.3 精细化治理扶贫理论 | 第20页 |
2.1.4 包容性增长扶贫理论 | 第20-21页 |
2.1.5 多主体协同扶贫理论 | 第21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2.2.1 贫困的含义与类型 | 第21-22页 |
2.2.2 扶贫的含义与中国扶贫的标准 | 第22-23页 |
2.2.3 精准扶贫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河南省叶县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3.1 河南省叶县扶贫基本情况介绍 | 第25-29页 |
3.1.1 河南省叶县贫困概况 | 第25-26页 |
3.1.2 河南省叶县农村扶贫取得的成效 | 第26-27页 |
3.1.3 河南省叶县农村扶贫的主要做法 | 第27-29页 |
3.2 河南省叶县农村扶贫工作概况 | 第29-32页 |
3.2.1 多维度、精确化的识别方法 | 第29-30页 |
3.2.2 “县乡村三级联动,民企社合作共赢”的大帮扶格局 | 第30页 |
3.2.3 动态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 第30-31页 |
3.2.4 扶贫业绩与政绩挂钩的考核方式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河南省叶县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 | 第32-39页 |
4.1 河南省叶县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 | 第32-35页 |
4.1.1 贫困户的观念意识落后 | 第32-33页 |
4.1.2 扶贫对象识别欠精准 | 第33页 |
4.1.3 扶贫成效难以持续 | 第33-34页 |
4.1.4 扶贫资源匮乏 | 第34-35页 |
4.2 河南叶县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35-39页 |
4.2.1 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 | 第35-36页 |
4.2.2 精准识别标准与程序不完善 | 第36页 |
4.2.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36-38页 |
4.2.4 扶贫资金管理不当 | 第38页 |
4.2.5 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河南省叶县农村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 第39-47页 |
5.1 重视精神脱贫,增强脱贫主动性 | 第39-41页 |
5.1.1 培养脱贫意识,主动参与脱贫 | 第39-40页 |
5.1.2 加强规则意识,遵守村规民约 | 第40页 |
5.1.3 加强技能教育,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 第40-41页 |
5.2 加强精准识别,提高识别准确度 | 第41-42页 |
5.2.1 完善精准识别机制,提高识别准确度 | 第41页 |
5.2.2 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提高识别精确度 | 第41-42页 |
5.3 增强社会力量,实现多主体协同扶贫 | 第42-43页 |
5.3.1 加大宣传精准扶贫 | 第42页 |
5.3.2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 | 第42页 |
5.3.3 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 | 第42-43页 |
5.4 实施精准考核,确保政策落实 | 第43-44页 |
5.4.1 加强扶贫项目监管 | 第43页 |
5.4.2 优化考核机制 | 第43-44页 |
5.4.3 加强精准扶贫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健康运行 | 第44页 |
5.5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有效性 | 第44-45页 |
5.6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包容性发展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A:河南省叶县农村精准扶贫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 第50-51页 |
附录 B:河南省叶县农村精准扶贫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