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第13-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1页 |
1.2 构音障碍患者发音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病理语音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23-2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5 论文结构框架安排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语音发音机理及病理语音概述 | 第28-34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语音的产生与发音机理 | 第28-30页 |
2.3 构音障碍病理语音简述 | 第30-31页 |
2.4 病理语音数据库介绍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病理语音数据的采集 | 第34-50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仪器EMA介绍 | 第34-39页 |
3.2.1 EMA的组成及基本原理 | 第34-37页 |
3.2.2 EMA的传感器设置 | 第37-38页 |
3.2.3 EMA的优势及相关应用 | 第38-39页 |
3.3 实验数据的采集 | 第39-44页 |
3.3.1 实验语料 | 第39页 |
3.3.2 被试人员 | 第39-41页 |
3.3.3 实验环境 | 第41页 |
3.3.4 数据采集步骤流程 | 第41-44页 |
3.4 实验数据格式及预处理 | 第44-47页 |
3.4.1 实验数据格式 | 第44-46页 |
3.4.2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46-47页 |
3.5 病理语音数据的有效性筛选 | 第47-48页 |
3.5.1 实验人员初步筛选 | 第47页 |
3.5.2 人工测评二次筛选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声学特征参数的分析研究 | 第50-80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传统声学特征参数 | 第50-56页 |
4.2.1 语音信号预处理 | 第51页 |
4.2.2 韵律特征 | 第51-53页 |
4.2.3 Mel频率倒谱系数 | 第53-55页 |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4.3 元音发音空间VSA参数特征 | 第56-62页 |
4.3.1 共振峰F1、F2参数特征 | 第56页 |
4.3.2 基于HHT的共振峰提取 | 第56-60页 |
4.3.3 VSA元音发音空间 | 第60页 |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4.4 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参数 | 第62-70页 |
4.4.1 相空间重构 | 第63页 |
4.4.2 关联维数 | 第63-64页 |
4.4.3 Hurst参数 | 第64-65页 |
4.4.4 最大Lyapunov指数 | 第65-67页 |
4.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70页 |
4.5 一种新的耳蜗滤波倒谱系数特征 | 第70-77页 |
4.5.1 S变换的基本原理 | 第70-72页 |
4.5.2 耳蜗倒谱系数CFCC | 第72-74页 |
4.5.3 Teager能量算子特征参数 | 第74页 |
4.5.4 新特征参数SCFCC的提取 | 第74-75页 |
4.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5-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五章 运动学特征参数的分析研究 | 第80-98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运动学特征参数 | 第80-88页 |
5.2.1 运动学特征参数的提取 | 第80-81页 |
5.2.2 各器官最大位移参数特征 | 第81-82页 |
5.2.3 各器官最大速度和加减速度参数特征 | 第82页 |
5.2.4 发音时长 | 第82-83页 |
5.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5.3 时间-空间拟合指数(STI)参数特征 | 第88-90页 |
5.3.1 STI的基本概念 | 第88页 |
5.3.2 STI参数的提取 | 第88页 |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8-90页 |
5.4 发音器官起始时间(AOT)的提出 | 第90-92页 |
5.4.1 AOT理论的提出 | 第90页 |
5.4.2 AOT提取方法 | 第90-91页 |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1-92页 |
5.5 声学和运动学参数及听力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92-96页 |
5.5.1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92-93页 |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3-9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病理语音识别研究 | 第98-124页 |
6.1 引言 | 第98页 |
6.2 语音识别系统 | 第98-108页 |
6.2.1 语音识别系统概述 | 第98-107页 |
6.2.2 本文病理语音识别具体思路 | 第107-108页 |
6.3 基于随机森林的病理语音识别 | 第108-112页 |
6.3.1 识别结果评价指标 | 第108-109页 |
6.3.2 不同识别模型识别结果对比 | 第109-112页 |
6.4 声学及运动学多特征参数的融合 | 第112-116页 |
6.4.1 多特征组合的构建 | 第112-114页 |
6.4.2 用声学或运动学单一特征的识别结果 | 第114-115页 |
6.4.3 声学和运动学组合特征识别结果 | 第115-116页 |
6.5 一种新的病理语音特征参数融合方法 | 第116-122页 |
6.5.1 改进的核主成分分析KPCA | 第116-118页 |
6.5.2 判别典型相关分析DCCA | 第118-119页 |
6.5.3 新的特征参数融合优化算法KDCCA | 第119-120页 |
6.5.4 识别结果 | 第120-12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构音障碍患者的病理语音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124-134页 |
7.1 引言 | 第124页 |
7.2 常用的病理评估方法 | 第124-125页 |
7.3 本文提出的病理语音综合评价模型 | 第125-130页 |
7.3.1 构建病理语音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125-126页 |
7.3.2 建立评价指标因素集和评价集 | 第126-128页 |
7.3.3 模糊隶属函数 | 第128页 |
7.3.4 基于F-Score算法确定综合权重系数 | 第128-130页 |
7.4 构音障碍患者的病理语音发音评价结果 | 第130-13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134-138页 |
8.1 研究总结 | 第134-135页 |
8.2 工作展望 | 第135-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