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1页 |
1.1 植物表皮结构 | 第18-24页 |
1.1.1 植物表皮角质层 | 第18-19页 |
1.1.2 蜡质生物学功能 | 第19-20页 |
1.1.3 蜡质化学组成成分 | 第20-21页 |
1.1.4 超长链脂肪酸延伸合成过程 | 第21-22页 |
1.1.5 蜡质晶体各种形态 | 第22-24页 |
1.2 植物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3 植物组织培养及转基因方法概述 | 第25-27页 |
1.3.1 组织培养技术 | 第25-26页 |
1.3.2 转基因方法 | 第26-27页 |
1.4 紫花苜蓿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4.1 紫花苜蓿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4.2 紫花苜蓿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试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1.5.2 试验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紫花苜蓿MsKCS10 基因克隆 | 第31-44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8页 |
2.1.1 材料 | 第31-32页 |
2.1.2 紫花苜蓿MsKCS10 基因中间序列的克隆 | 第32-35页 |
2.1.3 紫花苜蓿KCS10 基因5’cDNA及3’cDNA RACE克隆 | 第35-37页 |
2.1.4 基因全长克隆 | 第37-38页 |
2.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2.2.1 紫花苜蓿Total RNA质量检查 | 第38页 |
2.2.2 紫花苜蓿KCS基因RACE克隆 | 第38-39页 |
2.2.3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3页 |
2.3 讨论 | 第43页 |
2.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MsKCS10 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4-49页 |
3.1 材料 | 第4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3.1.2 生化试剂 | 第44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44页 |
3.2 方法 | 第44-46页 |
3.2.1 种子消毒及幼苗处理 | 第44-45页 |
3.2.2 RNA提取和反转录 | 第45页 |
3.2.3 引物设计 | 第45页 |
3.2.4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MSKCS10 在植物中的表达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3.3.1 MsKCS10 基因在紫花苜蓿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46页 |
3.3.2 MsKCS10 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第46-47页 |
3.4 讨论 | 第47-48页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MsKCS10 基因在不同品种紫花苜蓿中的表达分析 | 第49-53页 |
4.1 材料 | 第49-5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4.1.2 生化试剂 | 第49-50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50页 |
4.2 方法 | 第50-51页 |
4.2.1 种子萌发及移栽 | 第50页 |
4.2.2 RNA提取和反转录 | 第50-51页 |
4.2.3 引物设计 | 第51页 |
4.2.4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MSKCS10在9 个品种紫花苜蓿中的表达 | 第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页 |
4.4 讨论 | 第51-52页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MsKCS10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和亚细胞定位研究 | 第53-59页 |
5.1 材料 | 第53-54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5.1.2 生化试剂 | 第53-54页 |
5.1.3 仪器设备 | 第54页 |
5.2 方法 | 第54-56页 |
5.2.1 构建MsKCS10 瞬时表达载体 | 第54-55页 |
5.2.2 制作农杆菌感受态 | 第55页 |
5.2.3 制作瞬时表达载体农杆菌 | 第55-56页 |
5.2.4 本氏烟草亚细胞定位 | 第5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5.4 讨论 | 第57页 |
5.5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MsKCS10 在烟草中的功能研究 | 第59-78页 |
6.1 材料 | 第59-60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6.1.2 生化试剂 | 第59-60页 |
6.1.3 仪器 | 第60页 |
6.2 方法 | 第60-63页 |
6.2.1 烟草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0-61页 |
6.2.2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转化流程 | 第61页 |
6.2.3 转基因烟草的鉴定 | 第61-62页 |
6.2.4 转基因烟草耐旱性鉴定 | 第62-63页 |
6.2.5 转基因烟草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 第63页 |
6.2.6 转基因烟草蜡质提取和气相色谱分析 | 第6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5页 |
6.3.1 组培烟草的过程 | 第63-64页 |
6.3.2 转基因烟草的鉴定 | 第64页 |
6.3.3 转基因烟草干旱胁迫后表型情况 | 第64-65页 |
6.3.4 胁迫处理后,转基因烟草各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 | 第65-70页 |
6.3.5 烟草叶片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70-72页 |
6.3.6 烟草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及含量 | 第72-75页 |
6.4 讨论 | 第75-77页 |
6.4.1 MsKCS10 基因对转基因烟草耐旱、耐盐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6.4.2 MsKCS10 基因对转基因烟草光和效应的影响 | 第76页 |
6.4.3 MsKCS10 基因对转基因蜡质合成的影响 | 第76-77页 |
6.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MsKCS10 在番茄中的功能研究 | 第78-91页 |
7.1 材料 | 第78-80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78-79页 |
7.1.2 生化试剂 | 第79页 |
7.1.3 仪器 | 第79-80页 |
7.2 方法 | 第80-83页 |
7.2.1 番茄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0-82页 |
7.2.2 农杆菌介导的番茄转化流程 | 第82页 |
7.2.3 转基因番茄的鉴定 | 第82-83页 |
7.2.4 番茄自然放置保水性试验 | 第83页 |
7.2.5 番茄果实扫描电镜观察 | 第83页 |
7.2.6 番茄果实蜡质提取和气相色谱分析 | 第83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7.3.1 PG启动子电泳图 | 第83-84页 |
7.3.2 番茄组织培养过程 | 第84-85页 |
7.3.3 番茄转基因鉴定 | 第85-86页 |
7.3.4 野生型番茄和转基因番茄果实自然放置表型比较 | 第86页 |
7.3.5 番茄果实表皮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86-87页 |
7.3.6 番茄果实表皮蜡质成分及含量 | 第87-88页 |
7.4 讨论 | 第88-90页 |
7.5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八章 MsKCS10 在紫花苜蓿中的功能研究 | 第91-101页 |
8.1 材料 | 第91-93页 |
8.1.1 试验材料 | 第91页 |
8.1.2 生化试剂 | 第91-92页 |
8.1.3 仪器 | 第92-93页 |
8.2 方法 | 第93-96页 |
8.2.1 紫花苜蓿过表达载体 | 第93页 |
8.2.2 紫花苜蓿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93-94页 |
8.2.3 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转化流程 | 第94-95页 |
8.2.4 转基因苜蓿的鉴定 | 第95页 |
8.2.5 紫花苜蓿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 第95页 |
8.2.6 紫花苜蓿叶片蜡质提取和气相色谱分析 | 第95-96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96-99页 |
8.3.1 苜蓿组织培养过程 | 第96页 |
8.3.2 苜蓿转基因鉴定 | 第96-97页 |
8.3.3 苜蓿叶片表皮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97页 |
8.3.5 苜蓿叶片蜡质成分及含量 | 第97-99页 |
8.4 讨论 | 第99-100页 |
8.5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01-104页 |
9.1 全文讨论 | 第101-102页 |
9.2 全文结论 | 第102-103页 |
9.2.1 紫花苜蓿KCS10 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 第102页 |
9.2.2 各个品种紫花苜蓿的MsKCS10 的相对表达量 | 第102-103页 |
9.2.3 紫花苜蓿KCS10 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103页 |
9.3 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