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中国大豆根系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和共发生模式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1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根系微生物第12-20页
        1.2.1 土壤—根界面不同的微生物生境第12-14页
        1.2.2 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第14-15页
        1.2.3 根系微生物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第15-17页
        1.2.4 影响根系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因素第17-20页
    1.3 微生物生物地理第20-26页
        1.3.1 微生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第21-22页
        1.3.2 微生物生物地理分布的形成机制第22-26页
    1.4 共发生网络第26-29页
        1.4.1 微生物共发生网络的构建方法第26-27页
        1.4.2 微生物共发生网络的应用第27-29页
    1.5 本研究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9-31页
第二章 大豆根系细菌的生物地理分布第31-49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1-35页
        2.2.1 样品采集第31-32页
        2.2.2 环境因素的获取第32-33页
        2.2.3 根际和根样品收集第33页
        2.2.4 DNA提取、测序和分析第33-34页
        2.2.5 统计分析第34-35页
    2.3 研究结果第35-45页
        2.3.1 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第35-36页
        2.3.2 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组成和结构第36-39页
        2.3.3 影响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环境因素第39-42页
        2.3.4 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空间变化的生态因素第42-45页
        2.3.5 局域细菌群落的构建机制第45页
    2.4 讨论第45-48页
        2.4.1 土壤、根际和根内不同的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第46页
        2.4.2 细菌群落在三个部位不同的生物地理格局第46-47页
        2.4.3 决定局域群落组成的生态过程第47-48页
    2.5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根瘤内根瘤菌和非根瘤菌的生物地理分布第49-64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50-51页
        3.2.1 数据前处理第50页
        3.2.2 网络分析第50页
        3.2.3 统计分析第50-51页
    3.3 研究结果第51-61页
        3.3.1 根瘤菌和非根瘤菌内生菌的群落组成第51-53页
        3.3.2 细菌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第53-56页
        3.3.3 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空间变化的生态因素第56-58页
        3.3.4 核心OTU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第58-60页
        3.3.5 根瘤内细菌的共发生模式第60-61页
    3.4 讨论第61-63页
        3.4.1 根瘤内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第61页
        3.4.2 根瘤菌和非根瘤菌内生菌不同的生物地理模式第61-63页
        3.4.3 根瘤菌和NRE在共发生网络中自成模块第63页
    3.5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土壤和大豆根际的微生物共发生模式第64-84页
    4.1 引言第64-65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65-67页
        4.2.1 数据获得第65页
        4.2.2 共发生网络构建第65-66页
        4.2.3 统计分析第66-67页
    4.3 研究结果第67-80页
        4.3.1 数据描述第67页
        4.3.2 土壤和根际微生物共发生网络的主要特征第67-72页
        4.3.3 微生物共发生网络的结构和组成第72-74页
        4.3.4 网络的模块性第74-77页
        4.3.5 网络拓扑属性的地理分布第77-79页
        4.3.6 序列标准化方法对微生物共发生网络的影响第79-80页
    4.4 讨论第80-83页
        4.4.1 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的共发生模式第81-82页
        4.4.2 网络拓扑属性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第82-83页
        4.4.3 数据标准化方法影响微生物共发生网络第83页
    4.5 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土壤和根际固氮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和共发生模式第84-104页
    5.1 引言第84-85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85-86页
        5.2.1 nifH基因扩增、测序和分析第85页
        5.2.2 统计分析第85页
        5.2.3 网络构建和分析第85-86页
    5.3 研究结果第86-101页
        5.3.1 固氮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和组成第86-90页
        5.3.2 影响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因素第90-93页
        5.3.3 共发生网络分析第93-101页
    5.4 讨论第101-103页
        5.4.1 大豆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第101页
        5.4.2 土壤和大豆根际固氮微生物不同的生物地理分布第101-102页
        5.4.3 土壤和大豆根际不同的固氮微生物共发生模式第102-103页
    5.5 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04-106页
    6.1 结论第104-105页
    6.2 创新点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4页
附录第124-127页
缩略词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作者简介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OsFROs基因分子表征及其在逆境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分析
下一篇:外源重金属铅和镉对土壤生物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