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空间物理论文--外层空间日地关系物理论文

宽视场软X射线成像仪光学设计仿真与成像分析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8-42页
    1.1 引言第18-19页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9-20页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20-39页
        1.3.1 国外发展现状第20-34页
        1.3.2 国内发展现状第34-38页
        1.3.3 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第38-39页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第39-42页
第2章 龙虾眼光学系统的成像原理第42-62页
    2.1 X射线波段的界面反射率第42-45页
        2.1.1 掠入射临界角第42-43页
        2.1.2 界面反射率第43-45页
    2.2 龙虾眼光学系统的成像原理第45-57页
        2.2.1 二次反射聚焦原理第46-48页
        2.2.2 物像关系第48-51页
        2.2.3 系统焦距第51-52页
        2.2.4 像斑特性分析第52-57页
    2.3 龙虾眼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参数第57-61页
        2.3.1 视场第57-58页
        2.3.2 空间分辨率第58页
        2.3.3 有效集光面积第58-60页
        2.3.4 聚焦效率第60-61页
    2.4 小结第61-62页
第3章 龙虾眼光学系统的数学建模第62-88页
    3.1 数学建模需求性分析第62-63页
    3.2 龙虾眼光学系统各部件的数学模型第63-69页
        3.2.1 光源的构建第63-65页
        3.2.2 龙虾眼光学聚焦元件第65-69页
        3.2.3 滤光片与探测器第69页
    3.3 成像过程光线追迹算法第69-78页
    3.4 缺陷龙虾眼元件模型的构建第78-86页
        3.4.1 最佳像距的偏差第78-79页
        3.4.2 探测器形状的偏差第79-80页
        3.4.3 龙虾眼镜片制造缺陷第80-86页
    3.5 小结第86-88页
第4章 龙虾眼光学系统仿真软件开发第88-118页
    4.1 龙虾眼光学系统程序开发第88-91页
    4.2 龙虾眼光学系统程序验证第91-98页
    4.3 龙虾眼光学系统仿真界面设计第98-108页
        4.3.1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介绍第98-99页
        4.3.2 龙虾眼光学系统成像界面设计方法第99-101页
        4.3.3 龙虾眼光学系统图形用户界面应用演示第101-108页
    4.4 基于X-LAB的可视化龙虾眼光学仿真软件开发第108-116页
        4.4.1 X-LAB2.0 界面简介第108-112页
        4.4.2 平行光源成像演示第112-116页
    4.5 小结第116-118页
第5章 宽视场软X射线成像仪原理样机第118-126页
    5.1 SMILE卫星软X射线成像仪(SXI)第118-119页
    5.2 宽视场软X射线成像仪原理样机结构第119-125页
        5.2.1 遮光板第120-121页
        5.2.2 滤光片第121-122页
        5.2.3 龙虾眼聚焦元件第122-124页
        5.2.4 探测器第124页
        5.2.5 高能粒子屏蔽门第124-125页
    5.3 软X射线成像仪原理样机的光学成像指标第125页
    5.4 小结第125-126页
第6章 宽视场软X射线成像仪成像质量分析第126-160页
    6.1 理想龙虾眼光学系统成像质量分析第126-141页
        6.1.1 界面反射率第126-129页
        6.1.2 空间分辨率模拟第129-132页
        6.1.3 有效面积模拟第132-138页
        6.1.4 像面聚焦效率模拟第138-141页
    6.2 软X射线成像仪原理样机的参数优化第141-148页
        6.2.1 渐晕函数第142-143页
        6.2.2 优化有效面积及聚焦效率第143-147页
        6.2.3 SXI成像演示第147-148页
    6.3 龙虾眼元件缺陷对成像质量的影响第148-158页
        6.3.1 最佳像距偏差模拟第149-151页
        6.3.2 探测器形状误差模拟第151-153页
        6.3.3 微通道形变误差模拟第153-156页
        6.3.4 主要缺陷类型粗检测第156-158页
    6.4 小结第158-160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60-164页
    7.1 主要工作内容第160-162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62页
    7.3 展望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4页
附录 符号对照表第174-176页
致谢第176-17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太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及对海洋热状态响应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三维背景太阳风的快捷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