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基于场所文脉评价的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3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综述第13-23页
        1.2.1 文脉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2 场所理论综述第16-20页
        1.2.3 景观领域中的“场所-文脉”探索第20-22页
        1.2.4 场所文脉评价相关研究综述第22-23页
    1.3 研究范畴和视角第23-25页
        1.3.1 研究的范畴第23-24页
        1.3.2 研究的视角第24-25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27页
        1.4.1 研究的目的第25-26页
        1.4.2 研究的意义第26-27页
    1.5 研究方法第27-31页
        1.5.1 调查方法第27页
        1.5.2 分析方法第27-28页
        1.5.3 评价方法第28-31页
        1.5.4 数字技术第31页
    1.6 研究框架第31-34页
第2章 景观语境下的场所文脉研究第34-78页
    2.1 景观语境下的文化要素研究第34-55页
        2.1.1 景观语境下文化要素的存在形态研究第34-47页
        2.1.2 景观语境下文化要素的存在环境研究第47-55页
    2.2 景观语境下的文脉关系研究第55-68页
        2.2.1 景观环境的空间文脉第55-63页
        2.2.2 景观环境的文化背景第63-68页
    2.3 景观语境下的场所文脉特点第68-72页
        2.3.1 场所文脉的整体性第68-69页
        2.3.2 场所文脉的层次性第69-70页
        2.3.3 场所文脉的开放性第70-71页
        2.3.4 场所文脉的稳定性第71-72页
    2.4 场所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功能意义第72-76页
        2.4.1 场所信息在新景观中的传达第72-73页
        2.4.2 场所文脉与景观语言的运用第73-76页
    2.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3章 景观语境下的场所文脉解读第78-106页
    3.1 景观语境下场所文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第78-79页
        3.1.1 景观设计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第78-79页
        3.1.2 场所文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第79页
    3.2 共时性的场所文脉研究第79-92页
        3.2.1 物质要素在场所中的组织秩序第79-89页
        3.2.2 非物质文化要素与场所的关联第89-92页
    3.3 历时性的场所文脉研究第92-100页
        3.3.1 文脉关系的变迁与发展第92-96页
        3.3.2 文化要素的演替与积淀第96-100页
    3.4 场所文脉解读的意义第100-103页
        3.4.1 确定文化要素的价值维度第100-102页
        3.4.2 分析文脉结构的运行机制第102-103页
        3.4.3 建立场所文脉评价指标体系第103页
    3.5 本章小结第103-106页
第4章 景观语境下的场所文脉评价第106-176页
    4.1 场所文脉评价的体系构建第106-113页
        4.1.1 场所文脉评价的内涵第106-107页
        4.1.2 场所文脉评价的原则第107-108页
        4.1.3 场所文脉评价的主体第108-109页
        4.1.4 场所文脉评价的客体第109-113页
    4.2 文化要素价值评价第113-127页
        4.2.1 评价流程和方法第113-123页
        4.2.2 文化要素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第123-125页
        4.2.3 文化要素价值评价指标量化第125-127页
    4.3 文脉结构健康评价第127-133页
        4.3.1 评价流程与方法第127页
        4.3.2 文脉结构健康评价第127-133页
    4.4 场所文脉评价的实证研究第133-173页
        4.4.1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案例研究第133-145页
        4.4.2 宁海许家山历史村落案例研究第145-164页
        4.4.3 南京明城墙历史地段案例研究第164-173页
    4.5 本章小结第173-176页
第5章 基于场所文脉评价的景观设计策略第176-208页
    5.1 场所景观设计决策的原理第176-178页
        5.1.1 “因地制宜”与耦合法第176页
        5.1.2 “耦合法”的景观意义第176-177页
        5.1.3 基于耦合原理的景观设计决策过程第177-178页
    5.2 文脉结构层面的设计策略第178-186页
        5.2.1 场所文脉的结构优化第178-183页
        5.2.2 场所文脉的环境引导第183-186页
    5.3 文化要素层面的设计策略第186-195页
        5.3.1 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与利用策略第186-192页
        5.3.2 非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与利用策略第192-195页
    5.4 景观语言的应用策略第195-206页
        5.4.1 景观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第195-201页
        5.4.2 景观语言的叙事和抒情第201-206页
    5.5 本章小结第206-208页
第6章 结语与展望第208-212页
    6.1 结语第208-210页
        6.1.1 视角创新:从要素层面到结构层面的研究深化过程第208页
        6.1.2 理论创新:景观语境下的场所文脉衡量机制构建第208-209页
        6.1.3 方法创新:在景观语境下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场所文脉研究方法第209页
        6.1.4 成果创新:基于耦合原理实现场所文脉评价到景观设计策略的转化第209-210页
    6.2 展望第210-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20页
    学术专著第212-214页
    期刊论文第214-216页
    会议论文第216-217页
    学位论文第217页
    规范标准第217-218页
    网络资源第218页
    其他第218-220页
图表索引第220-230页
作者简介第230-234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230-231页
    参与纵向课题第231页
    获奖情况第231页
    参与横向课题第231-232页
    学术交流第232-234页
致谢第234页

论文共2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碳化硼和新金刚石的铂基及非铂催化剂研究
下一篇:锂离子二次电池磷酸盐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