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科学的哲学原理论文

缘身认知新框架及其哲学思考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第12-18页
    一、选题原由和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论文思路与结构第15-16页
    四、难点与创新之处第16-18页
第一章 心智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第18-41页
    引言第18页
    第一节 灵魂的智慧第18-21页
        一、柏拉图(Plato):普遍性与特殊性第18-20页
        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灵魂的体现第20-21页
    第二节 心智意识的主体性第21-27页
        一、笛卡尔(Descartes):思维的意识是心智的本质第21-23页
        二、康德(Kant):意识的主体性和理智的界限第23-24页
        三、布伦塔诺(Brentano):心理学为心理现象之科学第24-27页
    第三节 心智的科学第27-39页
        一、认知科学:一个新的开始第27-28页
        二、心智存在于头脑之中第28-30页
        三、来自于边缘的趋势第30-37页
        四、认知科学哲学中的关键问题第37-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二章 认知的普遍原理第41-66页
    引言第41页
    第一节 认知显现于生物的过程第41-54页
        一、唯物主义(或物理主义)的力量第41-44页
        二、心智生于行动之中第44-49页
        三、对称性和尺度不变性第49-54页
    第二节 自我的意识第54-64页
        一、意识和绑定问题第54-59页
        二、自我的生成第59-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三章 人类认知的动力学第66-97页
    引言第66-67页
    第一节 三大基本原理的体现第67-83页
        一、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第67-68页
        二、以原则定位的三种认知方式第68-74页
        三、不同原则的动态相互作用第74-82页
        四、发展的连续统第82-83页
    第二节 对人性动力学的批判性评述第83-95页
        一、认知是信息加工的过程第83-84页
        二、一般与特殊第84-89页
        三、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第89-90页
        四、潜意识的智能第90-93页
        五、身体与心智的动态相互作用第93-95页
        六、认知的边界第95页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四章 缘身认知新框架第97-132页
    引言第97页
    第一节 声音和听觉第97-106页
        一、听觉第97-101页
        二、倾听与言语第101-103页
        三、人性动力学的经验实证第103-106页
    第二节 意识的普遍功能第106-122页
        一、人性动力学的假设第106页
        二、听力测试第106-111页
        三、意识具有普遍性第111-116页
        四、自我的语言第116-122页
    第三节 三重对称性第122-130页
        一、对人性动力学框架重新建模第122-125页
        二、一个确定性混沌系统中的同步第125-130页
        三、缘身认知模式的进一步研究第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五章 对实在的认识第132-156页
    引言第132页
    第一节 意识的意向性第132-141页
        一、唯物主义(或物理主义)是一个不完整的解释第132-135页
        二、物理现象的实在性第135-136页
        三、心理现象是一个缘身的体验第136-141页
    第二节 缘身心智第141-155页
        一、缘身是一个新概念第141-143页
        二、《周易》:缘身心智第143-146页
        三、《周易》:动态相互作用的力量第146-152页
        四、《周易》:缘身心智的状态第152-154页
        五、客观实在第154-155页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结语第156-157页
后记第157-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72页
附录Ⅰ 论文的英语原文第172-283页
附录Ⅱ 倾听测试第283-315页
附录Ⅲ 个案的记录第315-404页

论文共4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舆论的伦理之维
下一篇:基于遥感和过程模型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