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谐波问题及治理方法 | 第10-12页 |
1.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概述 | 第12-16页 |
1.3.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3.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 | 第13-15页 |
1.3.3 单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谐波电流的检测方法和电流的控制策略 | 第18-30页 |
2.1 常用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 第18-22页 |
2.1.1 快速傅立叶变换的检测法 | 第18-20页 |
2.1.2 基于滑窗离散傅立叶变换检测法 | 第20-21页 |
2.1.3 其它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2.2 单相电路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 第22-27页 |
2.3 电流跟踪控制方法 | 第27-29页 |
2.3.1 滞环电流控制方法 | 第27-28页 |
2.3.2 三角波比较方式控制 | 第28-29页 |
2.3.3 重复控制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直流侧电容电压的控制策略 | 第30-46页 |
3.1 直流侧电容电压对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影响 | 第30-34页 |
3.1.1 直流侧电容电压对功率损耗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2 直流侧电容电压对补偿性能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 下垂控制器对直流侧电容电压的优化控制 | 第34-36页 |
3.3 模糊自适应PI控制策略 | 第36-44页 |
3.3.1 传统PI控制策略 | 第36-39页 |
3.3.2 模糊自适应PI控制 | 第39-44页 |
3.4 基于下垂-模糊自适应PI的直流侧电容电压控制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参数选取与仿真分析 | 第46-67页 |
4.1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相关参数的选取 | 第46-49页 |
4.1.1 直流侧电容电压额定给定值的选取 | 第46-47页 |
4.1.2 直流侧电容的选取 | 第47-48页 |
4.1.3 交流侧电感的选取 | 第48-49页 |
4.1.4 主电路功率器件的选择 | 第49页 |
4.1.5 补偿容量的选取 | 第49页 |
4.2 仿真分析 | 第49-66页 |
4.2.1 指令电流的提取 | 第50-56页 |
4.2.2 电流跟踪的仿真 | 第56-59页 |
4.2.3 直流侧电容电压控制仿真 | 第59-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软硬件设计与实验验证 | 第67-78页 |
5.1 软件设计 | 第67-69页 |
5.2 实验电路的设计 | 第69-73页 |
5.2.1 电流采样和调理电路 | 第69-70页 |
5.2.2 电网电压采样和调理电路 | 第70-71页 |
5.2.3 直流侧电容电压采样和调理电路 | 第71页 |
5.2.4 驱动电路 | 第71-72页 |
5.2.5 直流侧电容电压的保护电路 | 第72-73页 |
5.3 实验验证 | 第73-77页 |
5.3.1 谐波电流波形 | 第73-75页 |
5.3.2 直流侧电容电压波形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总结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