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一) 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 旅游地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旅游地生态安全的必要性 | 第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 国外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国内外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生态安全的基础理论 | 第19-24页 |
一、生态安全理论 | 第19-22页 |
(一) 生态安全概念综述 | 第19页 |
(二) 生态安全的内涵和特点 | 第19-20页 |
(三) 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0页 |
(四)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五)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二、旅游地生态安全理论 | 第22-24页 |
(一) 旅游地概念界定 | 第22页 |
(二) 旅游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22-23页 |
(三) 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相关理论 | 第23页 |
(四) 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构建 | 第24-31页 |
一、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综述 | 第24-26页 |
(一) 生态足迹与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 | 第24页 |
(二) 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研究 | 第24-25页 |
(三) 生态足迹运用到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价值分析 | 第25-26页 |
二、生态足迹模型 | 第26-27页 |
(一) 生态足迹模型的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二) 基于生态足迹构建的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 第27页 |
三、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及生态安全度的评价划分 | 第27-31页 |
(一) 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 第27-30页 |
(二) 旅游生态安全度的评价划分 | 第30-31页 |
第4章 龙胜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 第31-40页 |
一、龙胜旅游地的概况 | 第31-32页 |
(一) 研究区的基本概况 | 第31页 |
(二) 研究区的旅游概况 | 第31-32页 |
二、龙胜旅游地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32-37页 |
(一) 研究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二) 龙胜旅游地生态足迹的相关计算 | 第33-37页 |
三、龙胜旅游生态足迹主要研究结论分析及生态安全分析 | 第37-38页 |
(一) 对龙胜旅游地各组成结构的分析 | 第37页 |
(二) 龙胜旅游地生态安全的分析 | 第37-38页 |
四、龙胜旅游地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 第38-40页 |
(一) 大力倡导宣传生态安全的观念,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 第38页 |
(二) 提高生态安全意识,注重政府、企业、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管理 | 第38页 |
(三) 做好龙胜旅游地旅游人数、规模以及接待能力的预警工作 | 第38-39页 |
(四) 优化龙胜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 第39页 |
(五) 加强土地管理、环境生态建设工作 | 第39-40页 |
第5章 龙胜旅游地的生态安全研究的讨论 | 第40-42页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第40页 |
二、主要的创新点 | 第40页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0-42页 |
(一) 研究不足 | 第40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