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中生界沉积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1页 |
2.1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9页 |
2.1.1 太古界-古生界 | 第16-17页 |
2.1.2 中生界 | 第17-19页 |
2.1.3 新生界 | 第19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中生界地层发育与展布 | 第21-40页 |
3.1 不整合面识别与分析 | 第21-25页 |
3.1.1 声波时差识别不整合面 | 第21-23页 |
3.1.2 岩性与测井识别不整合面 | 第23页 |
3.1.3 地震资料识别不整合面 | 第23-25页 |
3.1.4 不整合面分析 | 第25页 |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5-35页 |
3.2.1 全区横向地层对比 | 第27页 |
3.2.2 高青地区地层对比 | 第27-34页 |
3.2.3 南斜坡王家岗地区地层对比 | 第34-35页 |
3.3 地层展布规律 | 第35-40页 |
3.3.1 高青地区残余地层 | 第35页 |
3.3.2 残余地层发育与分布 | 第35-38页 |
3.3.3 原型盆地恢复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物源特征研究 | 第40-51页 |
4.1 岩石成分三角图分析 | 第40-41页 |
4.2 地层特征元素物源对比 | 第41-44页 |
4.3 稀土元素物源对比 | 第44-47页 |
4.4 砂岩百分含量分析 | 第47-49页 |
4.5 岩石碎屑颗粒组分分析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第51-78页 |
5.1 沉积相标志 | 第51-64页 |
5.1.1 露头沉积特征 | 第51-53页 |
5.1.2 岩石类型及颜色 | 第53-54页 |
5.1.3 粒度特征 | 第54-57页 |
5.1.4 沉积构造特征 | 第57-63页 |
5.1.5 地震相标志 | 第63-64页 |
5.2 单井相分析 | 第64-70页 |
5.2.1 高41-1 单井相分析 | 第64-67页 |
5.2.2 王111 井单井相分析 | 第67-68页 |
5.2.3 王斜95 井单井相分析 | 第68-70页 |
5.3 沉积相类型 | 第70-75页 |
5.3.1 扇三角洲相 | 第70-71页 |
5.3.2 河流相 | 第71-73页 |
5.3.3 三角洲相 | 第73-75页 |
5.3.4 湖泊相 | 第75页 |
5.4 剖面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75-78页 |
5.4.1 连井剖面沉积相 | 第75-77页 |
5.4.2 地震剖面连井沉积相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沉积体系分布演化特征及勘探潜力 | 第78-87页 |
6.1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 | 第78-82页 |
6.1.1 沉积的地震响应特征 | 第78-80页 |
6.1.2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 | 第80-82页 |
6.2 沉积演化与模式 | 第82-86页 |
6.2.1 盆地性质与沉积体系 | 第82-83页 |
6.2.2 沉积演化规律 | 第83-84页 |
6.2.3 沉积模式 | 第84-86页 |
6.3 勘探潜力及方向 | 第86-87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