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惯容对馈能悬架性能的影响及阻尼控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悬架中能量回收潜力第14-15页
    1.3 馈能减振器种类第15-22页
        1.3.1 直线式馈能减振器第15-16页
        1.3.2 旋转式馈能减振器第16-21页
        1.3.3 其他形式馈能减振器第21-22页
    1.4 惯容在悬架中的应用第22-24页
    1.5 悬架半主动控制算法第24-26页
    1.6 研究现状总结第26-27页
    1.7 本文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及技术路线第27-30页
        1.7.1 主要研究内容第27页
        1.7.2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27-29页
        1.7.3 技术路线第29-30页
第2章 机械式馈能减振器的设计及惯容影响第30-45页
    2.1 机械式馈能减振器设计第30-38页
        2.1.1 拉格朗日动力学建模第33-37页
        2.1.2 牛顿力学建模第37-38页
    2.2 机械式馈能减振器外特性和参数分析第38-43页
        2.2.1 试验台架介绍第38-39页
        2.2.2 惯容和阻尼对机械式馈能减振器外特性的影响第39-42页
        2.2.3 机械式馈能减振器等效阻尼系数研究第42-43页
    2.3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3章 液电式馈能减振器中惯容及其他参数对性能的影响第45-65页
    3.1 液电式馈能减振器工作原理第45-46页
    3.2 液电式馈能减振器的建模及其中等效惯容的推导第46-54页
        3.2.1 蓄能器的动力学建模第47-49页
        3.2.2 馈能单元的建模第49-50页
        3.2.3 管道压力损失建模第50-51页
        3.2.4 液电式馈能减振器的力模型第51-54页
    3.3 液电式馈能减振器外特性和参数分析第54-63页
        3.3.1 试验台架介绍第54-56页
        3.3.2 样机参数第56-57页
        3.3.3 液电式馈能减振器的阻尼特性第57-61页
        3.3.4 液电式馈能减振器的能量回收特性第61-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馈能减振器中惯容对悬架性能的影响第65-91页
    4.1 带馈能减振器的?车辆建模第65-68页
    4.2 馈能悬架性能的解析分析第68-73页
        4.2.1 Non MMR馈能悬架车身加速度的解析解第68-70页
        4.2.2 Non MMR馈能悬架中轮胎相对动载的解析解第70-71页
        4.2.3 能量回收特性第71-73页
    4.3 惯容对不同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3-85页
        4.3.1 路面激励第73-76页
        4.3.2 车辆参数第76-77页
        4.3.3 惯容对悬架性能的影响第77-82页
        4.3.4 车辆阻尼比和刚度比对于MMR馈能悬架性能的影响第82-85页
    4.4 MMR馈能悬架中非线性惯容可改善传统悬架性能的机理研究第85-89页
        4.4.1 MMR馈能悬架性能优于Non MMR馈能悬架性能的机理第85-87页
        4.4.2 MMR馈能悬架能改善小阻尼重型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机理第87-89页
    4.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5章 馈能悬架的优化和半主动控制第91-112页
    5.1 MMR馈能悬架中惯容和阻尼的优化匹配第91-93页
    5.2 MMR馈能悬架SH-PDD控制第93-102页
        5.2.1 MMR馈能悬架SH-PDD控制算法第93-97页
        5.2.2 MMR馈能悬架模型预测控制算法(MPC)第97-100页
        5.2.3 SH-PDD与MPC对比第100-102页
    5.3 馈能悬架剪切最优控制第102-108页
        5.3.1 馈能悬架剪切最优控制算法第102-105页
        5.3.2 剪切最优控制仿真结果第105-108页
    5.4 随机激励下SH-PDD与Clipped-LQR控制算法的比较第108-110页
    5.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12-117页
    6.1 全文总结第112-114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114-115页
    6.3 研究展望第115-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9-130页
已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船用中速天然气燃料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