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经济论文

共享经济主体的德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的缘起第10-11页
        1.1.2 理论意义第11页
        1.1.3 实践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相关评价第15-16页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16-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3.3 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伦理视域下的共享经济及其主体第19-29页
    2.1 共享经济的界定第19-23页
        2.1.1 共享经济的内涵第19-20页
        2.1.2 共享经济的运行模式第20-21页
        2.1.3 共享经济中特殊的伦理关系第21-23页
    2.2 共享经济行为的伦理特征第23-26页
        2.2.1 消费个性化第23页
        2.2.2 选择自由化第23-24页
        2.2.3 行为自律化第24-25页
        2.2.4 信任互动化第25页
        2.2.5 法治道德化第25-26页
    2.3 共享经济的伦理主体第26-29页
        2.3.1 政府管理机构—共享经济行政伦理主体第26-27页
        2.3.2 第三方平台—共享经济技术伦理主体第27页
        2.3.3 服务供应方—共享经济企业伦理主体第27-28页
        2.3.4 服务需求方—共享经济消费伦理主体第28-29页
第3章 共享经济主体的德性要求目标和问题第29-38页
    3.1 共享经济伦理主体德性的一般要求第29-33页
        3.1.1 主体意识第29-30页
        3.1.2 契约精神第30-32页
        3.1.3 公德意识第32-33页
    3.2 共享经济主体的德性目标第33-35页
        3.2.1 政府管理机构的德性目标第33页
        3.2.2 第三方平台的德性目标第33-34页
        3.2.3 服务供应方的德性目标第34页
        3.2.4 服务需求方的德性目标第34-35页
    3.3 共享经济运行过程中伦理主体德性不足及其成因第35-38页
        3.3.1 道德意识淡薄导致自律不够第35页
        3.3.2 行为规范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导致行为失范第35-36页
        3.3.3 伦理文化建设滞后导致社会公德缺失第36-38页
第4章 共享经济主体的德性培育第38-51页
    4.1 政府管理机构:合理运用公权力践履行政责任伦理第38-41页
        4.1.1 营造共享经济优良环境第38-39页
        4.1.2 引导共享经济持续创新第39-40页
        4.1.3 监管共享经济服务质量第40-41页
    4.2 第三方平台:遵从大数据背景下的特殊职业操守第41-43页
        4.2.1 提供先进、稳定、方便的共享经济技术第41-42页
        4.2.2 保护共享经济参与者的个人隐私第42-43页
    4.3 服务供应方:在共享经济中创建新的企业伦理文化第43-46页
        4.3.1 树立服务社会的现代企业责任理念第43-44页
        4.3.2 坚持企业效益与社会伦理协同共进第44-45页
        4.3.3 创新新型企业文化引领社会道德进步第45-46页
    4.4 服务需求方:在共享经济生活中提升公德意识第46-51页
        4.4.1 在“共享”中培养自律第46-47页
        4.4.2 在“共享”中实践诚信第47-48页
        4.4.3 在“共享”中承担责任第48-49页
        4.4.4 在“共享”中推进文明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伦理失范问题研究
下一篇:虚拟现实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