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儿科论文

小儿疳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第14-22页
    1 发展源流的研究第14页
    2 古医籍的研究第14-15页
        2.1 《医宗金鉴》第14-15页
    3 医家研究第15-16页
        3.1 钱乙第15页
        3.2 李东垣第15页
        3.3 黄元御第15页
        3.4 吴鞠通第15-16页
    4 病因病机、证候研究第16页
    5 证治规律、经验研究第16-17页
    6 药物治疗小儿疳证第17页
    7 外治法治疗小儿疳证第17-18页
        7.1 针灸第17-18页
        7.2 推拿第18页
        7.3 敷贴法第18页
        7.4 割治法第18页
    8 预防调护的研究第18-19页
    9 现代研究第19-20页
    参考文献第20-22页
第二部分第22-95页
    1 前言第22-25页
        1.1 研究小儿疳证古代文献与学术源流的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1.1.1 临床治疗方面第23页
            1.1.2 文献研究方面第23-24页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4-25页
    2 先秦两汉时期对小儿疳证的认识第25-27页
        2.1 《名医别录》第25-26页
            2.1.1 治疗小儿疳证的药物第25-26页
        2.2 小结第26-27页
    3 晋唐时期对小儿疳证的认识第27-46页
        3.1 《肘后备急方》第28-29页
            3.1.1 首载了丁奚、疳病的治疗方剂第28-29页
            3.1.2 首载捏脊治疗第29页
        3.2 《诸病源候论》第29-32页
            3.2.1 首次以“疳”作为病名出现第29-30页
            3.2.2 疳证病因病机第30-31页
            3.2.3 疳病证型分类第31页
            3.2.4 疳病证候表现第31页
            3.2.5 疳病的发展转归第31-32页
            3.2.6 疳病与它病鉴别第32页
        3.3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32-37页
            3.3.1 丰富了治疗疳病的药物第32页
            3.3.2 提出了疳病的成因及证候表现第32-33页
            3.3.3 提出了疳病服药后的饮食宜忌第33页
            3.3.4 补充治疗疳病的方剂第33-35页
            3.3.5 记载了疳病的外治法第35-37页
        3.4 《新修本草》第37页
            3.4.1 增加治疗疳病的药物第37页
        3.5 《外台秘要》第37-42页
            3.5.1 补充了《千金方》所载的方药第38-42页
            3.5.2 对捏脊有更多的记载第42页
        3.6 《海药本草》第42-43页
        3.7 《颅囟经》第43-45页
            3.7.1 首提小儿疳证的成因第43页
            3.7.2 首次论述小儿疳证分类及初述各疳证候第43页
            3.7.3 治法方药第43-44页
            3.7.4 预后及调护第44-45页
        3.8 小结第45-46页
    4 宋金元时期对小儿疳证的认识第46-60页
        4.1 《太平圣惠方》第47-50页
            4.1.1 以五疳立论第47页
            4.1.2 探讨致疳之因第47页
            4.1.3 重订疳证的分类第47-48页
            4.1.4 各疳证证候病机第48页
            4.1.5 疳证预后第48-49页
            4.1.6 大量搜集宋以前治疗疳证的方剂第49-50页
        4.2 《圣济总录》第50-51页
            4.2.1 提出“疳证因肥甘而得”第50页
            4.2.2 强调五绝之候第50页
            4.2.3 丰富了治疗疳证的方药第50-51页
        4.3 《小儿药证直诀》第51-52页
            4.3.1 提出了五脏主病,简化了小儿病的结构第51页
            4.3.3 调整了小儿疳证的分类第51-52页
            4.3.4 总结疳证病机及辨证方法第52页
            4.3.5 简化疳证的治疗方药第52页
        4.4 《幼幼新书》第52-53页
            4.4.1 对小儿疳证的整合第53页
            4.4.2 记载了无辜疳的灸法治疗第53页
            4.4.3 首载《庄氏家传》疳疾二十四候第53页
            4.4.4 收录走马疳入小儿疳证当中第53页
        4.5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第53-54页
        4.6 《仁斋直指小儿方论》第54-55页
            4.6.1 首载虾蟆丸第54-55页
            4.6.2 首载集圣丸第55页
        4.7 《走马急疳真方》第55-56页
            4.7.1 详载各外疳的诊治第56页
            4.7.2 小儿疳证应按新旧冷热辨证第56页
            4.7.3 治疗疳证当以消积和胃,滋血调气为法第56页
        4.8 刘完素及其著作第56-57页
        4.9 《儒门事亲》第57页
        4.10 李杲及其著作第57-58页
        4.11 朱震亨及其著作第58页
        4.12 《卫生宝鉴》第58-59页
        4.13 小结第59-60页
    5 明代对小儿疳证的认识第60-68页
        5.1 《婴童百问》第60-61页
        5.2 《片玉心书》《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第61-62页
            5.2.1 从水谷生成的角度论述疳证第62页
            5.2.2 提出集圣丸治疳的加减法第62页
            5.2.3 疳痨之分以十五岁为界第62页
        5.3 《保婴撮要》第62-63页
            5.3.1 提出“疳者干也”作为疳证的病机第62-63页
        5.4 《幼科证治准绳》第63-64页
            5.4.1 整理疳证病名,详述疮证病机第63页
            5.4.2 强调“久积成疳”为疳证病因第63-64页
            5.4.3 治疳尤重后天脾胃第64页
        5.5 《本草纲目》第64-65页
            5.5.1 以病证分类,整理了前朝各代治疗疳证药物第64页
            5.5.2 提供了药物加工的新思路第64-65页
        5.6 《小儿推拿秘诀》第65页
        5.7 《幼科折衷》第65-66页
        5.8 《保幼新编》第66页
        5.9 《慈幼新书》第66-67页
        5.10 小结第67-68页
    6 清代对小儿疳证的认识第68-79页
        6.1 《石室秘录》《辨证录》第68-71页
            6.1.1 小儿疾病以脾胃为要,治疗以脾胃为主第68-69页
            6.1.2 强调疳证为它病迁延所致,注重儿科疾病的传变第69-70页
            6.1.3 提出“脾胃分述,心肾并重”论治疳证第70页
            6.1.4 以“补土散火法”治疳证第70-71页
        6.2 《诚书》第71页
        6.3 《医宗金鉴》第71-72页
        6.4 《冯氏锦囊秘录》第72-74页
            6.4.1 详细论述小儿疳证病机第72页
            6.4.2 详细分析各小儿疳证证候第72-73页
            6.4.3 整理历代治疳要药第73页
            6.4.4 以消积导滞治法治疗疳积第73-74页
        6.5 《小儿推拿广意》第74页
        6.6 《幼科推拿秘书》第74-75页
        6.7 《温病条辨·解儿难》第75-77页
            6.7.1 提出疳证主因在于脾土虚第75页
            6.7.2 提出治疳九法第75-77页
        6.8 《医林改错》第77-78页
        6.9 小结第78-79页
    7 讨论第79-93页
        7.1 小儿疳证的病名梳理第79-87页
            7.1.1 据五脏分类第80-82页
            7.1.2 据病因分类第82页
            7.1.3 据病位分类第82-84页
            7.1.4 据病机分类第84-85页
            7.1.5 据症状分类第85-86页
            7.1.6 据病情分类第86-87页
        7.2 从肺脾论治小儿疳证的源流探讨第87-88页
        7.3 现代小儿疳证的成因与古今病因之异同第88-89页
        7.4 小儿疳证忌用纯补第89页
        7.5 小儿疳证的外治法第89-93页
            7.5.1 外敷法第89-90页
            7.5.2 针灸法第90-91页
            7.5.3 割治法第91页
            7.5.4 推拿法第91-93页
    8 结语第93-95页
        8.1 全面系统梳理自先秦至明清时期小儿疳证的学术源流第93-94页
        8.2 讨论了小儿疳证的相关问题第94页
        8.3 对小儿疳证的方剂进行筛选第94页
        8.4 本论文不足之处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附录: 小儿疳证方剂选辑第99-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个人简历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
下一篇:新生儿中医体质分型与脐带血ACTH、COR水平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