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11-15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学者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三、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国际投资设业权概述 | 第15-26页 |
第一节 国际投资设业权的界定 | 第15-22页 |
一、对于设业权的观点、规定 | 第15-17页 |
二、国际投资设业权的性质分析 | 第17-19页 |
三、国际投资设业权与有关权利的区别 | 第19-22页 |
第二节 国际投资设业权的一般确立体系 | 第22-26页 |
一、多边层面的国际投资设业权立法体系 | 第22-23页 |
二、双边层面的国际投资设业权立法体系 | 第23-24页 |
三、东道国的法律规定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全球视角下的国际投资设业权扩张 | 第26-38页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条约中对投资界定的泛化 | 第26-28页 |
一、投资形式的扩大 | 第26-27页 |
二、投资定义方式的多样化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投资争端解决体系中的扩张:以仲裁实践的角度分析 | 第28-35页 |
一、扩张表象之——投资的解释方法 | 第29-32页 |
二、扩张表象之——投资的特征 | 第32-34页 |
三、扩张表象之——国内法的作用 | 第34-35页 |
四、小结 | 第35页 |
第三节 国际投资法中碎片化的东道国公共利益规则 | 第35-38页 |
一、公共利益规则体系的碎片化现状 | 第35-36页 |
二、投资仲裁对东道国公共利益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比较法视角下各东道国权益平衡措施 | 第38-47页 |
第一节 投资定义扩张之外国应对措施 | 第38-39页 |
一、美国—加拿大2004年双边投资协定范本的新规定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对投资仲裁中扩张的制衡分析 | 第39-42页 |
一、美国对投资仲裁平衡的实践 | 第39-42页 |
第三节 东道国公共利益角度各国的应对措施 | 第42-47页 |
一、日本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的金融审慎例外条款 | 第42-43页 |
二、欧洲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的金融审慎例外条款 | 第43-44页 |
三、“目的”因素在美式新型征收条款中的体现 | 第44-46页 |
四、德式BIT中的根本安全例外条款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国际设业权扩张背景下中国国际投资权益平衡路径 | 第47-61页 |
第一节 防止以及限制对BIT有关条款的扩大性解释与适用公平公正待遇条款 | 第47-51页 |
一、公平公正待遇条款 | 第47-49页 |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投资条约中最惠国待遇例外条款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对有利于仲裁合法性的程序性规则进一步强化 | 第51-56页 |
一、增强我国国内法在国际投资争议解决中的地位 | 第52-53页 |
二、细化第三方参与制度 | 第53-54页 |
三、我国应推动国际投资仲裁机制“去商业化”改良 | 第54-55页 |
四、设立国际投资争议仲裁的上诉机制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完善国际投资规则中一般例外与金融审慎例外规则 | 第56-61页 |
一、对中国缔结的区域性投资协议中有关公共利益规则的改进 | 第56-58页 |
二、我国双边投资协定中公共利益规则的完善思路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