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质型雨水弃流的广东地区绿色建筑节水控制策略与装置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0页 |
1.1.2 绿色建筑节水 | 第10-11页 |
1.1.3 雨水弃流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绿色建筑节水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绿色建筑节水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广东地区绿色建筑节水控制策略 | 第18-47页 |
2.1 广东地区绿色建筑节水控制策略的确定 | 第18-21页 |
2.1.1 绿色建筑节水控制策略 | 第18-19页 |
2.1.2 绿色建筑节水的“开源” | 第19页 |
2.1.3 绿色建筑节水的“节流” | 第19-20页 |
2.1.4 广东地区绿色建筑节水策略的确定 | 第20-21页 |
2.2 广东省降雨基本情况 | 第21-27页 |
2.2.1 广东省概况 | 第21-22页 |
2.2.2 广东省各地区降雨情况 | 第22-27页 |
2.3 绿色建筑节水策略中雨水利用技术概述 | 第27-30页 |
2.3.1 雨水调蓄排放系统 | 第27-28页 |
2.3.2 雨水入渗系统 | 第28页 |
2.3.3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 第28-30页 |
2.4 雨水控制利用系统中的相关技术参数 | 第30-36页 |
2.4.1 雨水径流总量计算 | 第30-31页 |
2.4.2 雨水初期径流弃流量计算 | 第31页 |
2.4.3 暴雨强度公式 | 第31页 |
2.4.4 径流系数 | 第31-33页 |
2.4.5 雨水利用量的计算 | 第33-36页 |
2.5 广东地区雨水蓄水池容积设计计算 | 第36-47页 |
2.5.1 雨水蓄水池容积设计计算方法 | 第37-40页 |
2.5.2 广东地区雨水蓄水池容积实例设计计算 | 第40-47页 |
第三章 水质型雨水弃流系统设计 | 第47-57页 |
3.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47-49页 |
3.1.1 系统设计要求 | 第47-48页 |
3.1.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48-49页 |
3.2 水质型雨水弃流装置研究与系统工作原理 | 第49-52页 |
3.2.1 水质型雨水弃流装置研究 | 第49-51页 |
3.2.2 系统工作原理 | 第51-52页 |
3.3 水质型雨水弃流装置硬件选型 | 第52-57页 |
3.3.1 PLC机型选择 | 第53页 |
3.3.2 系统传感器选择 | 第53-57页 |
第四章 系统程序与装置可靠性测试 | 第57-66页 |
4.1 PLC程序设计 | 第57-61页 |
4.1.1 PLC程序编制软件简介 | 第57页 |
4.1.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第57-58页 |
4.1.3 控制系统关键参数设计 | 第58-60页 |
4.1.4 系统数据采集梯形图 | 第60页 |
4.1.5 系统控制模块梯形图 | 第60-61页 |
4.2 装置可靠性测试实验 | 第61-66页 |
4.2.1 实验过程 | 第61-6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2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62-63页 |
4.2.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附录A PLC程序图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