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4.1 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 第13页 |
1.4.2 维护网络安全和稳定的基础设施 | 第13页 |
1.4.3 打击身份违法犯罪的有力保障 | 第13-14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5-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网络身份证概念 | 第15页 |
2.1.2 网络社会管理体系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6-21页 |
2.2.1 美国的社会保障号码制度 | 第16-17页 |
2.2.2 德国的身份数据立法和电子身份证 | 第17-19页 |
2.2.3 英国的身份认证防欺诈系统 | 第19页 |
2.2.4 荷兰、新加坡的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证 | 第19-20页 |
2.2.5 澳大利亚的打击身份信息犯罪跨部门协调执法机制 | 第20-21页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2.3.1 实体身份证阶段 | 第21-22页 |
2.3.2 网络身份证阶段 | 第22-28页 |
3 网络身份证发展与管理的基础 | 第28-38页 |
3.1 身份证在网络身份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 第28-30页 |
3.1.1 身份证可作为网络社会管理的唯一信任根 | 第29页 |
3.1.2 身份证体系是网络管理体系中的基础设施 | 第29页 |
3.1.3 身份证在网络社会应用的独有优势 | 第29-30页 |
3.2 网络身份管理的应用需求分析 | 第30-32页 |
3.2.1 政府层面的应用需求 | 第30-31页 |
3.2.2 企业层面的应用需求 | 第31页 |
3.2.3 网络用户层面的应用需求 | 第31-32页 |
3.3 法律与技术保障及成本风险分析 | 第32-38页 |
3.3.1 法律政策体系基本完善 | 第32-34页 |
3.3.2 技术应用体系比较成熟 | 第34-35页 |
3.3.3 成本可控综合效益可观 | 第35-36页 |
3.3.4 风险可控安全技术先进 | 第36-38页 |
4 网络身份证社会化应用研究 | 第38-45页 |
4.1 服务群众方面的场景设计 | 第39-41页 |
4.1.1 通用身份认证服务 | 第39页 |
4.1.2 交通违法处理服务 | 第39-40页 |
4.1.3 住宿登记服务 | 第40-41页 |
4.2 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场景设计 | 第41-42页 |
4.2.1 反恐安保管理 | 第41页 |
4.2.2 机场边检管理服务 | 第41页 |
4.2.3 人社管理服务 | 第41-42页 |
4.3 服务经济发展方面的场景设计 | 第42-45页 |
4.3.1 金融行业的应用 | 第42-43页 |
4.3.2 医疗行业的应用 | 第43-44页 |
4.3.3 电子证照卡包应用 | 第44-45页 |
5 网络身份证在我省“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的探索 | 第45-62页 |
5.1 “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背景、成效及目标 | 第45-46页 |
5.2 网络身份证在我省公安机关“最多跑一次”的应用设计 | 第46-49页 |
5.3 网络身份证在“最多跑一次”应用的相对优势 | 第49-51页 |
5.3.1 技术上更加先进 | 第49页 |
5.3.2 操作上更加便捷 | 第49-50页 |
5.3.3 运行上更加高效 | 第50页 |
5.3.4 数据上更加安全 | 第50-51页 |
5.4 网络身份证“最多跑一次”应用的环境优势 | 第51-54页 |
5.4.1 政策环境的优势 | 第51-52页 |
5.4.2 产业环境的优势 | 第52-54页 |
5.4.3 基础环境的优势 | 第54页 |
5.5 网络身份证“最多跑一次”应用的问题和困难 | 第54-56页 |
5.5.1 缺乏体系建设顶层设计 | 第54-55页 |
5.5.2 信息缺乏共享和交换机制 | 第55页 |
5.5.3 法律法规基础支撑不够完善 | 第55-56页 |
5.5.4 市场化运营环境不完善 | 第56页 |
5.6 网络身份证“最多跑一次”应用系统建设思路 | 第56-62页 |
5.6.1 加强顶层设计,电子政务引领 | 第57-58页 |
5.6.2 加强数据共享,推进区块链接 | 第58-59页 |
5.6.3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推广 | 第59-60页 |
5.6.4 营造产业环境,拓展商务应用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