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 植物耐寒性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5页 |
1.3 低温胁迫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 低温胁迫对植物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 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功能蛋白 | 第17-19页 |
2 DREB1s/CBFS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2.1 DRE/CRT顺式作用元件 | 第19-21页 |
2.2 DREB1s/CBFs家族 | 第21页 |
2.3 DREB1s/CBFs的表达调控 | 第21-22页 |
2.4 DREB1s/CBFs在植物耐寒性中的作用 | 第22-24页 |
3 植物蛋白组学与转录组学研究 | 第24-29页 |
3.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 | 第24-26页 |
3.2 蛋白质组学在环境胁迫中的应用 | 第26页 |
3.3 蛋白质组学在转基因植物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3.4 植物转录组学与数字表达谱技术 | 第27-28页 |
3.5 数字基因表达谱的应用 | 第28-29页 |
4 草莓基因工程育种研究 | 第29-31页 |
4.1 草莓转基因育种概况 | 第29-30页 |
4.2 草莓耐寒转基因育种 | 第30-31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低温胁迫下RdreB1BI转基因'红颊'草莓转录组学研究 | 第32-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 第33页 |
1.2 试剂与设备 | 第33-34页 |
1.3 构建cDNA文库以及高通量测序 | 第34页 |
1.4 数字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35页 |
1.5 Gene Ontology功能与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35页 |
1.6 差异表达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35-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54页 |
2.1 Tag分析 | 第38页 |
2.2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 第38-41页 |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 | 第41-43页 |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通路富集分析 | 第43页 |
2.5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草莓中同时差异表达基因比较 | 第43-45页 |
2.6 编码转录因子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45页 |
2.7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45-54页 |
3 讨论 | 第54-60页 |
3.1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草莓的转录组差异 | 第55-56页 |
3.2 非生物逆境胁迫相关基因 | 第56-57页 |
3.3 转录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 第57-60页 |
第三章 低温胁迫下RdreB1BI转基因'红颊'草莓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60-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 第61-62页 |
1.2 总蛋白质的提取与定量 | 第62-63页 |
1.3 双向凝胶电泳 | 第63-64页 |
1.4 凝胶图像分析和质谱鉴定 | 第64-65页 |
1.5 蛋白质信息搜索 | 第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5页 |
2.1 RdreB1BI转基因和非转基因草莓叶片2-DE蛋白图谱分析 | 第65-74页 |
2.2 差异蛋白质分类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82页 |
3.1 低温胁迫下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蛋白质 | 第75-76页 |
3.2 细胞质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 | 第76-77页 |
3.3 胚胎发育后期富集蛋白(LEA) | 第77-78页 |
3.4 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eIF5A) | 第78-79页 |
3.5 冷响应相关的表达序列标签(ESTs) | 第79-82页 |
第四章 外源RdreB1BI基因对'红颊'草莓花青苷积累的影响 | 第82-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83页 |
1.2 试剂与设备 | 第83页 |
1.3 花青苷含量测定 | 第83-84页 |
1.4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84-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3页 |
2.1 转录组数据中的花青苷合成途径 | 第85-87页 |
2.2 草莓植株及果实中花青苷含量的测定 | 第87-91页 |
2.3 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 第91-93页 |
3 讨论 | 第93-96页 |
第五章 外源RdreB1BI基因对'红颊'草莓耐旱性影响 | 第96-1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2页 |
1.1 植物材料与干旱处理 | 第97页 |
1.2 酵母单杂交 | 第97-98页 |
1.3 生理指标测定 | 第98-100页 |
1.4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 第100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100-10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2页 |
2.1 转录组中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102-104页 |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104页 |
2.3 酵母单杂交分析 | 第104-105页 |
2.4 FvPIP2;1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第105-106页 |
2.5 干旱胁迫下植株和气孔的观察与比较 | 第106-108页 |
2.6 干旱胁迫下细胞膜稳定性和叶片水分状态 | 第108-109页 |
2.7 干旱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 第109-112页 |
2.8 AQP及逆境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4页 |
全文结论 | 第134-136页 |
创新点 | 第136-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