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的价值意蕴 | 第20-30页 |
2.1 社区公共精神的基本内涵 | 第20-25页 |
2.1.1 社区共同体 | 第20-23页 |
2.1.2 社区公共精神 | 第23-25页 |
2.2 社区共同体建设与公共精神的双向逻辑关联 | 第25-27页 |
2.2.1 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公共精神培育 | 第25-26页 |
2.2.2 公共精神培育的载体--社区共同体建设 | 第26-27页 |
2.3 社区公共精神的当代价值 | 第27-30页 |
2.3.1 社区公共精神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 第28页 |
2.3.2 社区公共精神聚合社区凝聚力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30-43页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 | 第30-33页 |
3.1.1 马克思联合共同体思想 | 第30-31页 |
3.1.2 列宁信仰共同体思想 | 第31-32页 |
3.1.3 毛泽东民族共同体思想 | 第32-33页 |
3.2 西方社会共同体思想与公共精神理论 | 第33-36页 |
3.2.1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共同体 | 第33-35页 |
3.2.2 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公共精神 | 第35-36页 |
3.3 中国古代共同体思想 | 第36-39页 |
3.3.1 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式共同体思想 | 第36-37页 |
3.3.2 道家思想中的和谐共同体思想 | 第37-38页 |
3.3.3 墨家思想中的利益共同体思想 | 第38-39页 |
3.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 | 第39-43页 |
3.4.1 社会治理的权威主义关照--党政同责 | 第39-40页 |
3.4.2 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落实--共建共治共享 | 第40-41页 |
3.4.3 社会治理的底线原则--法制保障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构建 | 第43-63页 |
4.1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3-47页 |
4.1.1 价值导向原则 | 第43-44页 |
4.1.2 全员参与原则 | 第44页 |
4.1.3 主体性原则 | 第44-45页 |
4.1.4 科学性原则 | 第45-46页 |
4.1.5 实用性原则 | 第46-47页 |
4.2 社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结构 | 第47-51页 |
4.2.1 社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指标选取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4.2.2 社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构成 | 第48-51页 |
4.3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分析 | 第51-61页 |
4.3.1 民主法治 | 第51-54页 |
4.3.2 公平正义 | 第54-55页 |
4.3.3 社会参与 | 第55-56页 |
4.3.4 责任担当 | 第56-58页 |
4.3.5 邻里和睦 | 第58-59页 |
4.3.6 诚信互惠 | 第59-61页 |
4.4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实施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