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法消除残余应力相关问题的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 ·残余应力的产生 | 第12-13页 |
| ·残余应力的危害 | 第13-14页 |
| ·传统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 | 第14-15页 |
| ·电击法消除残余应力的提出 | 第15-16页 |
| ·电脉冲对材料内部微观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残余应力测量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高功率电脉冲发生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2 电击法消除残余应力机理分析 | 第24-41页 |
| ·位错的概念 | 第24-25页 |
| ·位错的两种模型 | 第25-31页 |
| ·弹性连续介质模型 | 第26-29页 |
| ·位错的点阵模型 | 第29-31页 |
| ·位错运动的阻力分析 | 第31-37页 |
| ·位错源阻力 | 第31-33页 |
| ·点阵阻力 | 第33-34页 |
| ·位错应力场的阻力 | 第34-35页 |
| ·位错塞积阻力 | 第35页 |
| ·位错林阻力 | 第35-36页 |
| ·割阶运动阻力 | 第36-37页 |
| ·位错运动的动力分析 | 第37-39页 |
| ·电子风力 | 第37-38页 |
| ·瞬时热应力 | 第38-39页 |
| ·电击法消除残余应力的机理分析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3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塑性修正问题的研究 | 第41-52页 |
|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原理 | 第41-43页 |
| ·应变释放系数标定的基本原理 | 第43-44页 |
| ·有限元标定应变系数 | 第44-48页 |
| ·有限元数值仿真简介 | 第44-45页 |
| ·有限元建模 | 第45-46页 |
| ·应变释放系数的标定 | 第46-48页 |
| ·应变释放系数的塑性修正 | 第48-51页 |
| ·塑性修正公式的提出 | 第48-49页 |
| ·塑性修正公式的数值检验 | 第49-50页 |
| ·塑性修正公式的试验检验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电击法消除残余应力装置的研究 | 第52-66页 |
| ·储能元件的选取 | 第52-53页 |
| ·脉冲开关的选取 | 第53-55页 |
| ·脉冲回路原理分析及设计 | 第55-59页 |
| ·脉冲回路原理分析 | 第55-58页 |
| ·脉冲回路设计 | 第58-59页 |
| ·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59-64页 |
| ·手动控制电路设计 | 第59-60页 |
| ·控制电路自动化 | 第60-64页 |
| ·脉冲电流测量系统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5 电击法消除残余应力的实验研究 | 第66-73页 |
| ·概述 | 第66页 |
| ·对比试件的制备 | 第66-67页 |
| ·试件残余应力测量步骤 | 第67-68页 |
| ·电击法消除残余应力的实验结果 | 第68-70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附录 照片资料 | 第81-83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