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地下轨道交通微环境健康脆弱性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页
    1.4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第16-17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2 技术路线图第17页
    1.6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8-23页
    2.1 微环境健康第18-19页
        2.1.1 微环境的定义第18页
        2.1.2 微环境健康的内涵第18-19页
    2.2 脆弱性第19-20页
        2.2.1 脆弱性的概念第19-20页
        2.2.2 地下轨道交通微环境健康脆弱性的界定第20页
    2.3 风险认知理论第20-22页
        2.3.1 风险认知的内涵第20-21页
        2.3.2 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第21-22页
        2.3.3 风险认知与脆弱性研究的关系第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地下轨道交通微环境健康脆弱性模型构建第23-33页
    3.1 地下轨道交通微环境健康脆弱性的构成第23页
    3.2 暴露性组成要素第23-25页
        3.2.1 热环境对暴露性的影响第23-24页
        3.2.2 声环境对暴露性的影响第24页
        3.2.3 光环境对暴露性的影响第24页
        3.2.4 空气品质对暴露性的影响第24-25页
        3.2.5 微环境质量对暴露性的影响第25页
    3.3 敏感性组成要素第25-27页
        3.3.1 人群结构对敏感性的影响第26-27页
        3.3.2 出行模式对敏感性的影响第27页
    3.4 适应性组成要素第27-30页
        3.4.1 个体特征对适应性的影响第28页
        3.4.2 知识结构对适应性的影响第28-29页
        3.4.3 信息接收对适应性的影响第29-30页
    3.5 地下轨道交通微环境健康脆弱性模型第30-32页
    3.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地下轨道交通微环境健康暴露性分析第33-47页
    4.1 调研目的第33页
    4.2 监测环境概括第33-34页
    4.3 实验设计第34-36页
        4.3.1 监测指标第34页
        4.3.2 监测方法与监测点选择第34-35页
        4.3.3 监测指标限值要求第35-36页
    4.4 监测结果第36-43页
        4.4.1 各区域监测整体结果第36-38页
        4.4.2 监测指标不达标情况第38-39页
        4.4.3 微环境比较分析第39-43页
    4.5 微环境健康的暴露性分析第43-46页
        4.5.1 热环境暴露性分析第43-44页
        4.5.2 声环境暴露性分析第44页
        4.5.3 光环境暴露性分析第44-45页
        4.5.4 空气品质暴露性分析第45页
        4.5.5 微环境质量暴露性综合分析第45-46页
    4.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地下轨道交通微环境健康敏感性及适应性分析第47-61页
    5.1 调研目的第47页
    5.2 数据的获取、处理第47-48页
        5.2.1 问卷调查的设计第47-48页
        5.2.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处理第48页
    5.3 问卷调查结果第48-54页
        5.3.1 人员基本信息调查结果第48-50页
        5.3.2 人员乘坐地铁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第50页
        5.3.3 人员环境感知与认知调查结果第50-52页
        5.3.4 人员适应性行为调查结果第52-54页
    5.4 地下轨道交通微环境健康的敏感性分析第54-56页
        5.4.1 人群结构分析第54-55页
        5.4.2 出行模式分析第55-56页
    5.5 地下轨道交通微环境健康的适应性分析第56-60页
        5.5.1 个体特征分析第57-58页
        5.5.2 知识结构分析第58-59页
        5.5.3 信息传递分析第59-60页
    5.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地下轨道交通微环境健康脆弱性分析第61-76页
    6.1 微环境健康脆弱性评价第61-71页
        6.1.1 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1-62页
        6.1.2 脆弱性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第62-64页
        6.1.3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第64-69页
        6.1.4 脆弱性评价结果第69-71页
    6.2 降低脆弱性的相应措施第71-75页
        6.2.1 技术措施第71-72页
        6.2.2 法律规范措施第72-74页
        6.2.3 管理措施第74-75页
    6.3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7.1 研究结论第76页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76-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9页
附录1第89-92页
附录2第92-95页
附录3第95-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规训、妥协与反抗--《44号孩子》的福柯式解读
下一篇:弗兰克·奥哈拉绘画诗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