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基材料表面超疏水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1.2 超疏水理论模型 | 第13-15页 |
| 1.3 天然超疏水生物 | 第15-18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 1.4.1 二元分级结构的制备方法 | 第18-23页 |
| 1.4.2 超疏水水泥基材料 | 第23-27页 |
| 1.5 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配合比与基本性能 | 第29-33页 |
| 2.1 原材料 | 第29-30页 |
| 2.1.1 水泥 | 第29页 |
| 2.1.2 集料 | 第29页 |
| 2.1.3 有机物 | 第29-30页 |
| 2.1.4 无机物 | 第30页 |
| 2.1.5 水 | 第30页 |
| 2.2 水泥基材料配合比设计 | 第30页 |
| 2.3 试验仪器 | 第30-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超疏水涂料GKS的制备 | 第33-47页 |
| 3.1 引言 | 第33页 |
| 3.2 涂料GKS的制备 | 第33-44页 |
| 3.2.1 硅醇钾的制备 | 第33-36页 |
| 3.2.2 酸性硅溶胶复合丙基硅醇钾 | 第36-37页 |
| 3.2.3 碱性硅溶胶复合丙基硅醇钾 | 第37-38页 |
| 3.2.4 疏水气相二氧化硅复合丙基硅醇钾 | 第38-43页 |
| 3.2.5 亲水气相二氧化硅复合丙基硅醇钾 | 第43-4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超疏水涂料SHC的制备 | 第47-57页 |
| 4.1 引言 | 第47页 |
| 4.2 涂料制备 | 第47-54页 |
| 4.3 性能表征 | 第54-55页 |
| 4.3.1 粘结强度 | 第54-55页 |
| 4.3.2 不同涂料对新旧水泥基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 第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超疏水涂料微观分析 | 第57-77页 |
| 5.1 引言 | 第57页 |
| 5.2 化学结构表征 | 第57-61页 |
| 5.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测试 | 第57-60页 |
| 5.2.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0-61页 |
| 5.3 表面微结构表征 | 第61-75页 |
| 5.3.1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 第61-64页 |
| 5.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64-66页 |
| 5.3.3 原子力显微镜 | 第66-69页 |
| 5.3.4 数字全息显微镜 | 第69-7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六章 超疏水涂料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影响 | 第77-85页 |
| 6.1 引言 | 第77页 |
| 6.2 碳化 | 第77-80页 |
| 6.2.1 试验方法 | 第77-78页 |
| 6.2.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0页 |
| 6.3 吸水率 | 第80-82页 |
| 6.3.1 试验方法 | 第80-81页 |
| 6.3.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2页 |
| 6.4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 第82-84页 |
| 6.4.1 试验方法 | 第82-83页 |
| 6.4.2 结果与分析 | 第83-84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 7.1 结论 | 第85-86页 |
| 7.2 展望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 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