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

历史城区路网资源综合利用方法--以苏州古城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5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二章 历史城区保护与交通协调发展关系第16-30页
    2.1 历史城区空间与土地利用特征第16-19页
        2.1.1 用地规模第16页
        2.1.2 空间形态第16-17页
        2.1.3 区位特征第17-18页
        2.1.4 土地利用第18-19页
    2.2 历史城区交通出行特征第19-22页
        2.2.1 交通出行构成第19-20页
        2.2.2 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第20-22页
    2.3 历史城区路网资源利用特征第22-26页
        2.3.1 交通设施供给特征第22-24页
        2.3.2 交通运行特征第24-26页
    2.4 历史城区交通发展方向第26-28页
        2.4.1 协调交通建设与风貌保护第26-27页
        2.4.2 供需双控交通模式第27页
        2.4.3 “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历史城区路网资源利用策略第30-40页
    3.1 交通模式第30-32页
        3.1.1 公交优先的交通服务体系第30-31页
        3.1.2 慢行友好的交通环境第31-32页
        3.1.3 路网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体系第32页
    3.2 交通方式组织第32-36页
        3.2.1 公共交通组织第32-34页
        3.2.2 慢行交通组织第34-35页
        3.2.3 小汽车交通组织第35页
        3.2.4 旅游交通组织第35-36页
    3.3 路网资源配置关键路径第36-39页
        3.3.1 基于交通流分离的路网体系优化第36页
        3.3.2 实施高效的微循环交通组织第36-37页
        3.3.3 公交与慢行导向的路网设施合理利用第37-38页
        3.3.4 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变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历史城区干路网资源利用方法第40-60页
    4.1 道路交通资源配置第40-42页
        4.1.1 道路网资源供给要求第40-41页
        4.1.2 道路交通设施配置结构第41-42页
    4.2 历史城区干路网组织模式第42-46页
        4.2.1 机动车走廊与路网的关系第42-43页
        4.2.2 公交走廊与路网的关系第43-44页
        4.2.3 基于交通出行分离的路网组织第44-46页
    4.3 历史城区干路功能结构完善第46-49页
        4.3.1 公交优先与慢行友好的道路功能分类第46-49页
        4.3.2 干路分级配置体系第49页
    4.4 历史城区道路空间再分配第49-58页
        4.4.1 公交专用道设置条件分析第50-51页
        4.4.2 路内停车泊位设置条件分析第51-52页
        4.4.3 路段道路空间再分配第52-56页
        4.4.4 公交站台空间再分配第56-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历史城区街巷路网资源利用方法第60-72页
    5.1 街巷路网定义第60-62页
        5.1.1 街巷路网体系界定第60-61页
        5.1.2 街巷道路使用特征第61-62页
    5.2 街巷道路功能挖掘第62-63页
        5.2.1 街巷道路保护要素及要求第62-63页
        5.2.2 公交线路布设载体第63页
        5.2.3 交互活动空间载体第63页
    5.3 街巷道路功能整合与分级配置第63-65页
        5.3.1 街巷道路交通功能分析第63-64页
        5.3.2 街巷道路功能整合与分级配置体系第64-65页
    5.4 交通微循环路网规划导引第65-68页
        5.4.1 交通微循环组织模式选择第65-66页
        5.4.2 交通微循环组织实施条件分析第66-68页
    5.5 历史城区共享街道规划设计第68-71页
        5.5.1 共享街道适用性分析第68页
        5.5.2 共享街道设计原则第68-69页
        5.5.3 共享街道设计手法第69-71页
    5.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苏州古城案例应用第72-82页
    6.1 苏州古城交通模式第72-73页
    6.2 苏州古城道路空间再分配第73-77页
        6.2.1 公交专用道设置第73-75页
        6.2.2 路内停车泊位设置第75-76页
        6.2.3 路段断面形式设计第76-77页
    6.3 苏州古城微循环路网组织第77-80页
    6.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第82-83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83页
    7.3 研究展望第83-84页
致谢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作者简介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行悬索桥风缆线形及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智能公交站台设计--以南京总统府站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