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与祖先崇拜论析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创新点 | 第14页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4-22页 |
(一)关于传统节日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关于祖先崇拜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关于传统节日与祖先崇拜的研究 | 第16-21页 |
(四)关于祭祖文化的研究 | 第21-22页 |
四、概念的界定 | 第22-25页 |
(一)中国传统节日 | 第22页 |
(二)中国祖先崇拜 | 第22-24页 |
(三)中国传统节日与祖先崇拜 | 第24-25页 |
第一章 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形成 | 第25-35页 |
一、节日起源于祭祀 | 第25-28页 |
(一)春节与蜡祭 | 第25-26页 |
(二)七月望与秋祭 | 第26-27页 |
(三)重阳节与九月祭 | 第27-28页 |
二、神话传说的嵌入 | 第28-30页 |
(一)高禖传说 | 第28页 |
(二)目连救母传说 | 第28-29页 |
(三)黄帝祭日传说 | 第29-30页 |
三、历史人物的附会 | 第30-32页 |
(一)清明节与介子推、诸葛亮 | 第30-31页 |
(二)端午节与屈原、伍子胥、曹娥 | 第31-32页 |
四、与邻近节日合并 | 第32-35页 |
(一)上巳节与清明节 | 第32-33页 |
(二)寒食节与清明节 | 第33页 |
(三)三节合并的成因分析 | 第33-35页 |
第二章 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对象 | 第35-47页 |
一、远祖崇拜 | 第35-38页 |
(一)炎帝 | 第35-36页 |
(二)黄帝 | 第36-37页 |
(三)蚩尤 | 第37-38页 |
二、近祖崇拜 | 第38-42页 |
(一)宗族、家族之祖 | 第38-41页 |
(二)历史名人 | 第41-42页 |
三、其他祖先神 | 第42-47页 |
(一)宗教祖先神 | 第42-44页 |
(二)民间祖先神 | 第44-45页 |
(三)行业祖先神 | 第45-47页 |
第三章 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观念 | 第47-53页 |
一、灵魂不灭观念 | 第47-48页 |
(一)不灭 | 第47页 |
(二)超自然 | 第47-48页 |
二、报本反始观念 | 第48-49页 |
(一)与祖先同乐 | 第48页 |
(二)感恩祖先庇佑 | 第48-49页 |
三、农本观念 | 第49-51页 |
(一)祭祀供品的时令性 | 第49-50页 |
(二)祖先对农业经验的传承 | 第50-51页 |
四、宗法观念 | 第51-53页 |
(一)香火意识 | 第51-52页 |
(二)家国同构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 | 第53-71页 |
一、家祭 | 第53-58页 |
(一)象征符号——祖先画像 | 第53-54页 |
(二)祭品及其处理方式 | 第54-56页 |
(三)祭祀的补充手段——驱鬼 | 第56-58页 |
二、墓祭 | 第58-62页 |
(一)修葺坟墓 | 第58-59页 |
(二)供奉祭品 | 第59-60页 |
(三)挂青、烧纸 | 第60-61页 |
(四)墓祭与野祭之辨 | 第61-62页 |
三、祠祭 | 第62-66页 |
(一)严格的等级制度 | 第62-63页 |
(二)岁时祠祭的仪式化 | 第63-65页 |
(三)岁时祠祭的式微与复兴 | 第65-66页 |
四、望祭(遥祭) | 第66-67页 |
五、公祭 | 第67-71页 |
(一)政府公祭 | 第67-69页 |
(二)华裔公祭 | 第69页 |
(三)社团公祭 | 第69-71页 |
第五章 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功能意义 | 第71-76页 |
一、强化民族认同 | 第71-73页 |
(一)民族身份认同 | 第71-72页 |
(二)民族文化认同 | 第72页 |
(三)民族精神认同 | 第72-73页 |
二、促进社会和谐 | 第73-74页 |
(一)家族和谐 | 第73页 |
(二)邻里和谐 | 第73-74页 |
三、推动节日传承 | 第74-76页 |
(一)推动节日纪念物的传承 | 第74页 |
(二)推动节日仪式的传承 | 第74页 |
(三)推动节日精神的传承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