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中的协商问题研究--以G市Y区居民议事会为对象
摘要 | 第5-6页 |
Summary | 第6-7页 |
绪论 | 第8-2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10页 |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6页 |
(一)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关于民主协商治理的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三)对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 | 第16-19页 |
(一)协商治理 | 第16-18页 |
(二)居民议事会的协商治理 | 第18-19页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9-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二)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第一章 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形成及组织架构 | 第23-38页 |
一、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形成 | 第24-30页 |
(一)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背景 | 第24-27页 |
(二)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形成 | 第27-30页 |
二、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组织架构 | 第30-38页 |
(一)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主体 | 第30-32页 |
(二)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主体间关系 | 第32-35页 |
(三)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制度规范 | 第35-38页 |
第二章 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特征及成效 | 第38-46页 |
一、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特征 | 第38-40页 |
(一)协商主体的多元化和代表性 | 第38-39页 |
(二)协商过程的标准化和公共性 | 第39页 |
(三)协商内容的多样化和全面性 | 第39-40页 |
二、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运行成效 | 第40-46页 |
(一)培育协商主体的公共理性和规则意识 | 第40-42页 |
(二)提升社区自治水平 | 第42-43页 |
(三)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 第43-44页 |
(四)议事决策具备合法性 | 第44-46页 |
第三章 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6-54页 |
一、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问题 | 第46-49页 |
(一)协商主体参与比例失衡 | 第46页 |
(二)协商内容有行政化倾向 | 第46-48页 |
(三)协商形式和参与主体单一 | 第48-49页 |
(四)协商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49页 |
二、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4页 |
(一)协商主体参与能力与资源占有差异大 | 第49-50页 |
(二)基层政府“工具理性”的绝对主导 | 第50-51页 |
(三)社区缺乏资金技术支持 | 第51-52页 |
(四)监督制度设置不合理 | 第52-54页 |
第四章 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的完善 | 第54-60页 |
一、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协商治理 | 第54-55页 |
二、发挥社会组织协商的重要作用 | 第55-57页 |
三、健全居民议事会组织体系、制度体系 | 第57-58页 |
(一)健全居民议事会的组织体系 | 第57页 |
(二)探索居民议事会的制度体系 | 第57-58页 |
四、拓宽协商渠道,健全协商效果监督制度 | 第58-60页 |
(一)拓宽协商渠道 | 第58-59页 |
(二)建立健全协商效果监督制度 | 第59-60页 |
第五章 G市Y区居民议事会协商对社区治理的启示 | 第60-64页 |
一、有利于居民利益诉求的表达与集中 | 第60-61页 |
二、有利于基层民主的具体化 | 第61-62页 |
三、有利于对基层政府的约束 | 第62-63页 |
四、党的领导是协商有序规范的必要前提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1 | 第69-70页 |
附录2 | 第70-71页 |
附录3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