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2-4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二、概念界定及时代背景 | 第14-22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24-40页 |
(一) 亲社会行为的经典理论 | 第25-30页 |
(二) 国外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状况 | 第30-33页 |
(三) 国内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状况 | 第33-37页 |
(四)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评述 | 第37-40页 |
第一章 “90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证调查 | 第40-70页 |
第一节 实证调查设计 | 第40-47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40-4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1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41-43页 |
四、研究对象 | 第43-45页 |
五、调查步骤及程序 | 第45-47页 |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调查结果 | 第47-70页 |
一、亲社会行为的总体状况 | 第47-61页 |
二、亲社会行为状况差异比较 | 第61-65页 |
三、影响亲社会行为状况的因素 | 第65-67页 |
四、访谈结果 | 第67-68页 |
五、调查结果比较 | 第68-70页 |
第二章 “90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状况成因分析 | 第70-104页 |
第一节 总体成因分析 | 第70-83页 |
一、关注需要不够 | 第70-72页 |
二、道德认同危机 | 第72-76页 |
三、道德移情淡漠 | 第76-80页 |
四、道德信仰迷失 | 第80-83页 |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水平差异成因分析 | 第83-104页 |
一、民族差异不显著成因分析 | 第83-85页 |
二、年级、学科差异显著原因分析 | 第85-89页 |
三、不同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原因分析 | 第89-99页 |
四、学生干部与否差异不显著成因分析 | 第99-104页 |
第三章 需要满足对“90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 第104-126页 |
第一节 生命意义感的需要 | 第104-110页 |
一、生命意义感与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 第104-105页 |
二、在个体价值中发现生命意义感 | 第105-107页 |
三、在社会担当中实现生命意义感 | 第107-110页 |
第二节 维持生存发展的需要 | 第110-120页 |
一、生存发展需要与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 第110页 |
二、提升大学教育质量是根本 | 第110-114页 |
三、完善就业政策是重点 | 第114-120页 |
第三节 良好自我概念的需要 | 第120-124页 |
一、良好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 第120-121页 |
二、培养悦纳自我的精神 | 第121-122页 |
三、建立合理的认知观念 | 第122-124页 |
第四节 归属与爱的需要 | 第124-126页 |
一、归属、爱与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 第124-125页 |
二、加强集体主义情感建设 | 第125页 |
三、优化学校团体实践活动 | 第125-126页 |
第四章 道德认同对“90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 第126-143页 |
第一节 利他与利己关系的整合 | 第126-130页 |
一、利己的合理性 | 第126-127页 |
二、利他的有限性 | 第127-128页 |
三、利己与利他的整合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经济与道德的统 | 第130-135页 |
一、发展经济是硬道理 | 第131-132页 |
二、幸福是经济发展的目标 | 第132页 |
三、经济与道德的统一 | 第132-135页 |
第三节 回归道德教育的真诚 | 第135-139页 |
一、为了学生的美好生活 | 第135-136页 |
二、捍卫道德的真正意义 | 第136-138页 |
三、树立可模仿的道德榜样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提升学生明智判断的能力 | 第139-143页 |
一、提升学生明智的能力 | 第139-140页 |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140-141页 |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对话意识 | 第141-143页 |
第五章 道德情感对“90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 第143-157页 |
第一节 道德移情培养的有限性 | 第144-147页 |
一、人格特征对移情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二、依恋模式对移情的影响 | 第145页 |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移情的影响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 营造充满道德关怀的环境 | 第147-150页 |
一、增强制度的道德关怀 | 第147-148页 |
二、回归到人本身的教育 | 第148-149页 |
三、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 | 第149-150页 |
第三节 提升学生的关爱能力 | 第150-153页 |
一、培养学生的博爱品质 | 第150页 |
二、树立教师关爱的榜样 | 第150-152页 |
三、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 | 第152-153页 |
第四节 提升情感情绪感受能力 | 第153-157页 |
一、培育积极乐观的心境 | 第153-154页 |
二、培养积极丰富的情感 | 第154-155页 |
三、提高情绪感受能力 | 第155-157页 |
第六章 道德信仰对“90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 第157-171页 |
第一节 坚守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 第157-161页 |
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第157-158页 |
二、增加文化自信感 | 第158页 |
三、增强文化自觉感 | 第158-161页 |
第二节 捍卫道德的权威 | 第161-165页 |
一、对道德心存敬畏 | 第161-162页 |
二、心存善恶因果律 | 第162-163页 |
三、提高失德行为的成本 | 第163-165页 |
第三节 遵循道德信仰生成规律 | 第165-168页 |
一、情感需要是信仰生成的起点 | 第165-166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核心 | 第166-167页 |
三、理性追求是信仰生成的最终目标 | 第167-168页 |
第四节 以优化制度来保障道德信仰 | 第168-171页 |
一、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一致 | 第168-169页 |
二、道德奖惩制度化及多样化 | 第169页 |
三、道德回报制度化及多样化 | 第169-171页 |
结语 | 第171-175页 |
附录 | 第175-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