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结构抗震理论发展史 | 第9页 |
1.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9-10页 |
1.1.3 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研究 | 第10-11页 |
1.2 抗倒塌能力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多自由度体系抗地震倒塌能力分析理论 | 第17-31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2.2.1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 | 第17-18页 |
2.2.2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 | 第18-19页 |
2.3 基于IDA方法的抗震性能评估 | 第19-24页 |
2.3.1 进行IDA分析地震波输入的选取 | 第19-23页 |
2.3.2 地震动强度指标(IM) | 第23页 |
2.3.3 结构损伤指标(DM) | 第23-24页 |
2.4 结构抗倒塌能力评估 | 第24-26页 |
2.4.1 极限状态破坏准则 | 第24-25页 |
2.4.2 结构倒塌易损性分析 | 第25页 |
2.4.3 结构抗地震倒塌储备系数(CMR) | 第25-26页 |
2.5 结构非线性分析求解方法 | 第26-29页 |
2.5.1 收敛准则 | 第26-27页 |
2.5.2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算法 | 第27页 |
2.5.3 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求解方法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滞回特性对多自由度体系抗倒塌能力的影响 | 第31-60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31-40页 |
3.2.1 OpenSees程序简要介绍 | 第31页 |
3.2.2 结构分析模型 | 第31-33页 |
3.2.3 非线性分析单元模型 | 第33页 |
3.2.4 材料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33-35页 |
3.2.5 分析模型参数 | 第35-36页 |
3.2.6 滞回规则 | 第36-40页 |
3.3 分析算例 | 第40-58页 |
3.3.1 延性系数对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2 强化系数对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3 软化系数对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 | 第46-49页 |
3.3.4 滞回涅拢对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 | 第49-55页 |
3.3.5 刚度退化对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 | 第55-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简化方法研究 | 第60-84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抗震能力简化评估方法概述 | 第60-62页 |
4.3 Pushover分析 | 第62-65页 |
4.3.1 Pushover方法的侧向力加载模式 | 第62-64页 |
4.3.2 模态Pushover分析基本原理 | 第64-65页 |
4.4 能力谱分析 | 第65-75页 |
4.4.1 弹性及弹塑性反应谱基本理论 | 第65-66页 |
4.4.2 R-μ-T关系的确定 | 第66-69页 |
4.4.3 需求谱的建立 | 第69-71页 |
4.4.4 能力谱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71-73页 |
4.4.5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 | 第73-75页 |
4.5 分析算例 | 第75-82页 |
4.5.1 常规侧向力加载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 | 第75-76页 |
4.5.2 模态Pushover分析 | 第76-77页 |
4.5.3 能力谱分析结果比较 | 第77-80页 |
4.5.4 等效单自由体系模型 | 第80-81页 |
4.5.5 抗倒塌能力评估结果比较 | 第81-82页 |
4.5.6 误差原因分析 | 第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