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影响研究--基于“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方法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引言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8页
    1.2 对金融创新概念的界定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19-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3 数据来源第20页
    1.4 结构安排第20页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20-21页
        1.5.1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第20-21页
        1.5.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21页
    1.6 全文研究线路图第21-23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3-36页
    2.1 货币需求理论的演进历程第23-26页
        2.1.1 古典货币理论第23-24页
        2.1.2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论第24-25页
        2.1.3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第25-26页
        2.1.4 本节小结第26页
    2.2 金融创新理论发展概述第26-27页
        2.2.1 信息不完全第26页
        2.2.2 最小化交易成本第26-27页
        2.2.3 规避管制第27页
        2.2.4 技术进步第27页
    2.3 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第27-32页
    2.4 关于中国M2/GDP问题研究第32-34页
        2.4.1 货币化理论第32-33页
        2.4.2 银行不良资产偏高第33页
        2.4.3 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理论框架:购物时间模型第36-40页
第4章 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现状及国际比较第40-66页
    4.1 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第40-41页
    4.2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第41-53页
        4.2.1 总资产指标第41-45页
        4.2.2 流动性指标第45-47页
        4.2.3 资本充足指标第47-50页
        4.2.4 效益性指标第50-52页
        4.2.5 市场风险指标第52-53页
        4.2.6 本节小结第53页
    4.3 金融创新——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第53-64页
        4.3.1 金融创新发展历程第53-58页
        4.3.2 金融工具创新比较第58-64页
    4.4 过度金融创新的危害——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第64-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M1——基于M2/M1的视角第66-92页
    5.1 问题背景第66-68页
    5.2 金融创新指标设定第68-70页
    5.3 实证研究模型介绍第70-72页
        5.3.1 实证模型演变历程第70-71页
        5.3.2 “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方法介绍第71-72页
    5.4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第72-73页
    5.5 实证研究第73-76页
        5.5.1 ADF单位根检验第73-74页
        5.5.2 VAR模型滞后阶数第74-75页
        5.5.3 Johansen协整检验第75页
        5.5.4 显著性和弱外生性检验第75-76页
    5.6 货币需求的动态模型:“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方法第76-84页
        5.6.1 模型的短期和长期属性第76-78页
        5.6.2 动态研究第78-84页
    5.7 M1与M2变化趋势背离探讨——M1层次金融创新的变化第84-90页
    5.8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6章 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M2——基于总流动性/M2的视角第92-111页
    6.1 问题背景第92页
    6.2 金融创新指标设定第92-93页
    6.3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第93-96页
    6.4 实证研究第96-99页
        6.4.1 ADF单位根检验第96页
        6.4.2 VAR模型滞后阶数第96-97页
        6.4.3 Johansen协整检验第97-98页
        6.4.4 显著性及弱外生性检验第98-99页
    6.5 货币需求的动态模型:“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方法第99-107页
        6.5.1 模型的短期和长期属性第99-102页
        6.5.2 动态研究第102-107页
    6.6 对我国M2层次金融创新的探讨第107-109页
    6.7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7章 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M2——基于直接融资比重的视角第111-130页
    7.1 问题背景第111-112页
    7.2 社会融资规模概念介绍第112-113页
    7.3 直接融资比重设定第113-115页
    7.4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第115-117页
    7.5 实证研究第117-119页
        7.5.1 ADF单位根检验第117页
        7.5.2 VAR模型滞后阶数第117-118页
        7.5.3 Johansen协整检验第118页
        7.5.4 显著性和弱外生性检验第118-119页
    7.6 货币需求的动态模型:“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方法第119-127页
        7.6.1 模型的短期和长期属性第119-121页
        7.6.2 动态研究第121-127页
    7.7 直接融资比重与金融创新的交互作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研究第127-128页
    7.8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135页
    8.1 研究结论第130-132页
    8.2 政策建议第132-134页
    8.3 研究展望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金投资行为与业绩、能力以及净值暴跌风险研究
下一篇: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