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岛礁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11-13页 |
1.2.1 岛礁地形地貌 | 第11-12页 |
1.2.2 岛礁体工程地质分层 | 第12-13页 |
1.2.3 珊瑚岛礁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13页 |
1.3 南海地震活动性概况 | 第13-14页 |
1.4 场地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南海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难点 | 第15-17页 |
1.5.1 特殊地形条件 | 第15页 |
1.5.2 特殊的岩土工程材料动力学性质 | 第15-16页 |
1.5.3 海水-岛礁体动力相互作用 | 第16-17页 |
1.5.4 输入地震动的确定 | 第17页 |
1.5.5 小结 | 第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钙质砂动力学试验 | 第20-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比重 | 第20页 |
2.1.2 颗粒形状 | 第20-21页 |
2.1.3 试样的颗分曲线 | 第21-22页 |
2.2 试验仪器 | 第22-23页 |
2.3 钙质砂三轴剪切试验 | 第23-26页 |
2.3.1 试验方案 | 第23-24页 |
2.3.2 试样制备 | 第24-25页 |
2.3.3 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2.4 钙质砂循环三轴试验 | 第26-30页 |
2.4.1 试验方案 | 第26页 |
2.4.2 试样制备 | 第26页 |
2.4.3 试验结果 | 第26-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基于永暑礁工程地质剖面的场地地震效应分析 | 第32-42页 |
3.1 岛礁场地抗震研究现状分析 | 第32页 |
3.2 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 第32-35页 |
3.2.1 岛礁几何模型 | 第32-33页 |
3.2.2 材料本构 | 第33-34页 |
3.2.3 水体的模拟 | 第34-35页 |
3.2.4 输入地震动 | 第35页 |
3.3 近岛礁中心场剖面与远岛礁中心场剖面地震反应特征比较 | 第35-39页 |
3.3.1 地震动幅值变化分析 | 第35-37页 |
3.3.2 竖向震陷分析 | 第37-38页 |
3.3.3 场地液化讨论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四章 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典型岛礁场地地震效应研究 | 第42-66页 |
4.1 BAKER速度脉冲的识别方法介绍 | 第42-44页 |
4.2 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选取 | 第44-53页 |
4.3 典型岛礁场地模型及材料本构 | 第53-54页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64页 |
4.4.1 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放大情况 | 第54-60页 |
4.4.1.1 不同地震动幅值下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 | 第54-57页 |
4.4.1.2 岩盆倾角与砂层厚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57-60页 |
4.4.2 反应谱比的放大情况 | 第60-64页 |
4.4.2.1 不同地震动幅值下反应谱比曲线 | 第61-62页 |
4.4.2.2 岩盆倾角与砂层厚度对反应谱比曲线影响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 第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