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7-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1.1 问题产生的背景 | 第7-8页 |
1.1.2 本选题的目的 | 第8页 |
1.1.3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内容结构及方法思路 | 第12-15页 |
1.3.1 本文侧重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整体结构及框架 | 第13页 |
1.3.3 主要方法和思路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及方法 | 第15-25页 |
2.1 基于波函数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 | 第15-17页 |
2.1.1 非相对论近似 | 第15-16页 |
2.1.2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 | 第16页 |
2.1.3 单电子近似 | 第16-17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7-22页 |
2.2.1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17-19页 |
2.2.2 Kohn-Sham方程 | 第19-20页 |
2.2.3 交换相关泛函 | 第20-22页 |
2.3 本文采用的计算工具及方法 | 第22-24页 |
2.3.1 MaterialsStudio、VASP、VESTA、origin软件的功能 | 第22-24页 |
2.3.2 计算技术条件及可靠性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Ag(100)表面非弹性电子隧穿谱的研究 | 第25-36页 |
3.1 非弹性电子隧穿 | 第25-29页 |
3.1.1 量子隧穿原理 | 第25-26页 |
3.1.2 非弹性电子隧穿谱的相关性质 | 第26-27页 |
3.1.3 非弹性电子隧穿谱的特点 | 第27-29页 |
3.2 扫描隧道显微镜与非弹性电子隧穿谱的结合 | 第29-32页 |
3.2.1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 | 第29页 |
3.2.2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模式及应用 | 第29-32页 |
3.2.3 STM-IETS技术 | 第32页 |
3.3 CO@Ag(100)体系的IETS计算 | 第32-35页 |
3.3.1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 | 第32-34页 |
3.3.2 振动能量计算和IETS图像 | 第34页 |
3.3.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利用IETS对CO@Cu(100)体系的研究 | 第36-47页 |
4.1 CO@Cu(100)体系的IETS | 第36-40页 |
4.1.1 计算方法与理论模型 | 第36-38页 |
4.1.2 计算结果与实验的对比 | 第38-39页 |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9-40页 |
4.2 CO@Cu(100)缺陷体系的IETS | 第40-43页 |
4.2.1 计算方法与理论模型 | 第40-41页 |
4.2.2 态密度与IETS计算 | 第41-43页 |
4.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页 |
4.3 CO@Cu(100)完美和缺陷体系的对比 | 第43-45页 |
4.3.1 吸附模型及振动模式的比较 | 第43-44页 |
4.3.2 IETS图像对比 | 第44-45页 |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52页 |
5.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47-49页 |
5.1.1 研究情况总结 | 第47-48页 |
5.1.2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48-49页 |
5.2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第49-50页 |
5.2.1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49-50页 |
5.2.2 研究的意义 | 第50页 |
5.3 今后的研究和展望 | 第50-52页 |
5.3.1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51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