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不同节点连接形式的装配式RC框架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概述第10-12页
        1.1.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分类第10-11页
        1.1.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特点第11页
        1.1.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现状第11-12页
    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进展第12-18页
        1.2.1 装配式混凝土节点研究进展第12-16页
        1.2.2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有限元模型验证第19-29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理论介绍第19-20页
        2.2.1 混凝土本构关系第19页
        2.2.2 钢筋和钢骨应力-应变关系第19-20页
        2.2.3 单元类型选取第20页
    2.3 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节点有限元模拟第20-23页
        2.3.1 试件基本信息第21页
        2.3.2 材料参数设置第21-22页
        2.3.3 不同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第22页
        2.3.4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第22-23页
        2.3.5 加载制度第23页
    2.4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23-28页
        2.4.1 破坏形态与变形情况第23-25页
        2.4.2 应力分布第25-26页
        2.4.3 滞回曲线第26-27页
        2.4.4 极限荷载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29-57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模型介绍第29-30页
    3.3 装配式部分钢骨空间框架单向加载分析第30-38页
        3.3.1 基底剪力对比第30-31页
        3.3.2 裂缝形态分布对比第31-33页
        3.3.3 框架梁受拉钢筋应力对比第33-34页
        3.3.4 框架梁受压钢筋应力对比第34-35页
        3.3.5 钢骨应力分析第35-36页
        3.3.6 板筋应力对比第36-38页
    3.4 装配式部分钢骨空间框架往复加载分析第38-47页
        3.4.1 加载制度第38-39页
        3.4.2 破坏形态第39-40页
        3.4.3 应力分析第40-43页
        3.4.4 滞回曲线第43-44页
        3.4.5 骨架曲线第44-45页
        3.4.6 耗能性能第45-47页
    3.5 单向加载参数分析第47-55页
        3.5.1 轴压比第47-50页
        3.5.2 钢骨强度第50-52页
        3.5.3 梁筋配筋率第52-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暗牛腿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57-79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钢筋混凝土暗牛腿模型建立第57-60页
        4.2.1 钢筋混凝土暗牛腿构造第57-58页
        4.2.2 钢筋混凝土暗牛腿受力性能分析第58-59页
        4.2.3 模型参数设置第59-60页
    4.3 钢筋混凝土暗牛腿框架单向加载分析第60-66页
        4.3.1 模型介绍第60页
        4.3.2 基底剪力对比第60-61页
        4.3.3 受拉破坏形态对比第61-63页
        4.3.4 框架梁受拉钢筋应力对比第63-64页
        4.3.5 框架梁受压钢筋应力对比第64-65页
        4.3.6 柱筋应力对比第65-66页
    4.4 钢筋混凝土暗牛腿框架往复加载分析第66-77页
        4.4.1 模型介绍第66-67页
        4.4.2 破坏形态第67-69页
        4.4.3 滞回曲线第69-70页
        4.4.4 骨架曲线第70-71页
        4.4.5 极限荷载第71页
        4.4.6 梁筋应力分析第71-72页
        4.4.7 柱筋应力分析第72-73页
        4.4.8 刚度退化第73-74页
        4.4.9 延性第74-75页
        4.4.10 耗能能力第75-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79-107页
    5.1 引言第79页
    5.2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建立第79-80页
        5.2.1 模型介绍第79页
        5.2.2 截面相互作用设置第79页
        5.2.3 预应力筋建立第79-80页
    5.3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单向加载分析第80-85页
        5.3.1 基底剪力对比第80-81页
        5.3.2 破坏形态对比第81-82页
        5.3.3 牛腿筋应力对比第82-83页
        5.3.4 柱筋应力对比第83-84页
        5.3.5 梁筋应力对比第84页
        5.3.6 预应力筋应力对比第84-85页
    5.4 单向加载参数分析第85-93页
        5.4.1 预应力施加大小第85-87页
        5.4.2 预应力筋配筋率第87-89页
        5.4.3 轴压比第89-91页
        5.4.4 下部焊接钢板第91-93页
    5.5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往复加载分析第93-105页
        5.5.1 模型介绍第94页
        5.5.2 破坏情况第94-97页
        5.5.3 滞回曲线第97-98页
        5.5.4 骨架曲线第98-100页
        5.5.5 延性及耗能能力第100-102页
        5.5.6 预应力筋应力分析第102-103页
        5.5.7 梁筋应力分析第103-104页
        5.5.8 柱筋应力分析第104-105页
    5.6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结论与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个人简介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因子对沉积物中纳米TiO2与Cd复合污染生态毒理学效应的影响
下一篇:海底管道缺陷检测信号分析及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