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鱼类肉质评价的研究 | 第14-15页 |
1.1.1 体色或肉色 | 第14页 |
1.1.2 肌肉生化组成 | 第14页 |
1.1.3 感官评分 | 第14-15页 |
1.1.4 肌肉质构特性 | 第15页 |
1.1.5 肌纤维组织学特征 | 第15页 |
1.2 鱼类肉质改良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1 遗传改良 | 第15-16页 |
1.2.2 养殖环境调控 | 第16-17页 |
1.2.3 营养调控 | 第17-18页 |
1.3 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研究 | 第18-21页 |
1.4 大黄鱼肌肉品质、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 | 第21-2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实验鱼 | 第22页 |
2.1.2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取样方法 | 第23页 |
2.2.2 肌肉营养成分测定 | 第23页 |
2.2.3 肌肉质构(TPA)特性测定 | 第23-24页 |
2.2.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第24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43页 |
3.1 大黄鱼肌肉生化组成 | 第25-26页 |
3.2 大黄鱼肌肉脂肪酸组成 | 第26-29页 |
3.3 大黄鱼背肌质构特性 | 第29-31页 |
3.4 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 | 第31-33页 |
3.5 大黄鱼肉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6页 |
3.6 大黄鱼肉质性状与血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9页 |
3.7 大黄鱼血清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39-40页 |
3.8 大黄鱼肌肉品质性状与血清生化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 | 第40-4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3-47页 |
4.1 大黄鱼肌肉生化组成分析 | 第43页 |
4.2 大黄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43-44页 |
4.3 大黄鱼背肌质构特性分析 | 第44页 |
4.4 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 第44-45页 |
4.5 大黄鱼肉质性状、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4.6 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