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概况 | 第11-12页 |
1.2 白藜芦醇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 肝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4 立题依据和目标 | 第14-16页 |
1.4.1 论文主题依据 | 第14-15页 |
1.4.2 论文工作目标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纳米球的构建 | 第16-26页 |
2.1 前言 | 第16-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7页 |
2.2.2 载药多肽纳米球(GS/Mc/es)的制备 | 第17-18页 |
2.3 多肽纳米球表征 | 第18-20页 |
2.3.1 纳米颗粒(GS)红外表征 | 第18页 |
2.3.2 纳米颗粒(GS)核磁共振表征 | 第18-19页 |
2.3.3 载药多肽纳米球中白藜芦醇含量测定 | 第19页 |
2.3.4 纳米制剂系列TEM、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 | 第19页 |
2.3.5 纳米球复溶状态 | 第19-20页 |
2.3.6 氧化淀粉与溶菌酶相互作用 | 第2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0-25页 |
2.4.1 纳米颗粒(GS)红外表征 | 第20页 |
2.4.2 纳米颗粒(GS)核磁共振表征 | 第20-21页 |
2.4.3 载药纳米球中白藜芦醇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2.4.4 纳米系列制剂的TEM、电位、粒径 | 第22-24页 |
2.4.5 纳米球复溶状态 | 第24页 |
2.4.6 氧化淀粉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载体毒性实验和肝靶向效果 | 第26-37页 |
3.1 前言 | 第26-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7页 |
3.2.2 细胞培养 | 第27-28页 |
3.2.3 体外细胞内吞研究 | 第28页 |
3.2.4 CLSM成像观察 | 第28页 |
3.2.5 体外纳米球在血清中的稳定性 | 第28页 |
3.2.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28-29页 |
3.2.7 体内纳米球急性毒性实验 | 第29页 |
3.2.8 体内纳米球分布及代谢情况 | 第29页 |
3.2.9 体内纳米球药物动力学 | 第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3.3.1 细胞内吞研究 | 第29-30页 |
3.3.2 CLSM成像 | 第30-31页 |
3.3.3 体外纳米球细胞毒性实验 | 第31页 |
3.3.4 体外纳米球在血清中的稳定性 | 第31-33页 |
3.3.5 体内纳米球急性毒性实验 | 第33-34页 |
3.3.6 体内纳米球分布及代谢情况 | 第34-35页 |
3.3.7 体内纳米球动力学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肝靶向多肽纳米球载白藜芦醇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 | 第37-46页 |
4.1 前言 | 第3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7-38页 |
4.2.2 筛选单纯肝脂肪变性细胞模型条件 | 第38页 |
4.2.3 单纯肝脂肪变性细胞模型的鉴定 | 第38-39页 |
4.2.4 肝靶向多肽纳米球载白藜芦醇干预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 | 第39-40页 |
4.2.5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4.3.1 筛选单纯肝脂肪变性细胞模型条件 | 第40-41页 |
4.3.2 单纯肝脂肪变性细胞模型的鉴定 | 第41-42页 |
4.3.3 肝靶向多肽纳米球载白藜芦醇干预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 | 第42-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作者介绍 | 第5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