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沧浪诗话》本土研究与异域传播 | 第14-36页 |
1.1 本土研究 | 第14-31页 |
1.1.1 20世纪《沧浪诗话》研究 | 第14-22页 |
1.1.2 21世纪《沧浪诗话》研究 | 第22-31页 |
1.2 异域传播 | 第31-36页 |
1.2.1 北美《沧浪诗话》接受语境 | 第31-33页 |
1.2.2 《沧浪诗话》经典英语译本 | 第33-36页 |
第二章 北美《沧浪诗话》基本范畴研究 | 第36-54页 |
2.1 诗与禅 | 第36-43页 |
2.1.1 诗禅比喻论 | 第36-38页 |
2.1.2 诗禅相通说 | 第38-41页 |
2.1.3 禅学外行说 | 第41-43页 |
2.2 诗与悟 | 第43-47页 |
2.2.1 诗悟直觉论 | 第43-46页 |
2.2.2 诗悟情感体验说 | 第46-47页 |
2.3 诗与材趣 | 第47-51页 |
2.3.1 诗材考究论 | 第47-48页 |
2.3.2 诗趣感发说 | 第48-51页 |
2.4 诗与神 | 第51-54页 |
2.4.1 诗神自然论 | 第51-52页 |
2.4.2 诗神合一说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北美《沧浪诗话》比较研究 | 第54-66页 |
3.1 刘若愚:严羽诗论与“情景说”及“神韵说”之关系 | 第55-58页 |
3.1.1 精神之“神” | 第55-57页 |
3.1.2 灵感之诗 | 第57-58页 |
3.2 林理彰:严羽诗论与“神韵说”之关系 | 第58-60页 |
3.2.1 才学并重 | 第58-59页 |
3.2.2 诗歌正统 | 第59-60页 |
3.3 叶嘉莹:“兴趣说”与“神韵说”及“境界说”之关系 | 第60-62页 |
3.3.1 人事与自然 | 第60-62页 |
3.3.2 空灵与质实 | 第62页 |
3.4 宇文所安:严羽诗论与《论崇高》及其他 | 第62-66页 |
3.4.1 复古忧患 | 第62-64页 |
3.4.2 文本“格力” | 第64-66页 |
余论 北美《沧浪诗话》研究局限性 | 第66-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