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1.1.1 现实背景——快速城市化对抗战遗产空间与文化的冲击 | 第15-16页 |
1.1.2 理论背景——世界遗产保护领域逐步迈向整体性的趋势 | 第16-18页 |
1.1.3 技术背景——新技术发展助推遗产保护整体关联量化研究 | 第18-19页 |
1.1.4 总体思路——将遗产廊道理念引入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 | 第19-2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概念解析及研究对象聚焦 | 第21-22页 |
1.3.1 遗产廊道(理念视角) | 第21页 |
1.3.2 抗战陪都遗产(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3.3 重庆都市区(范围界定) | 第2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4页 |
1.4.1 遗产保护发展历程研究 | 第22-25页 |
1.4.2 遗产廊道相关研究 | 第25-32页 |
1.4.3 战争遗产保护相关研究 | 第32-34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34-3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36-37页 |
2 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的总体特征与现状问题 | 第37-73页 |
2.1 重庆抗战文化生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 第37-48页 |
2.1.1 地理背景:四个关键特征与三种影响因素 | 第37-41页 |
2.1.2 历史背景:三段历史时期 | 第41-48页 |
2.1.3 抗战文化:地理与历史背景耦合下的陪都重庆 | 第48页 |
2.2 重庆抗战遗产的保护历程 | 第48-52页 |
2.2.1 摸索期(2000年以前) | 第48-49页 |
2.2.2 发展期(2000年至2010年) | 第49-51页 |
2.2.3 规范期(2010年以后) | 第51-52页 |
2.3 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的总体特征 | 第52-65页 |
2.3.1 都市区抗战遗产总体空间分布 | 第52-53页 |
2.3.2 都市区抗战遗产分区统计与初步调研 | 第53-58页 |
2.3.3 都市区抗战陪都风貌区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58-64页 |
2.3.4 都市区重要抗战遗产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64-65页 |
2.4 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的保护成效与现状问题 | 第65-70页 |
2.4.1 空间层面: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整体结构尚需加强 | 第65-67页 |
2.4.2 文化层面:抗战文化价值凸显,全域主题有待完善 | 第67-68页 |
2.4.3 经济层面:黄山抗战景区兴盛,全域旅游有待提升 | 第68-69页 |
2.4.4 管理层面:遗产普查工作扎实,公众参与尚显不足 | 第69-7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3 “遗产廊道”理念的引入 | 第73-95页 |
3.1 遗产廊道概念的由来 | 第73-83页 |
3.1.1 遗产廊道(区域)保护思想的兴起 | 第73-76页 |
3.1.2 国家公园与绿色通道概念的延伸 | 第76-81页 |
3.1.3 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等相关概念辨析 | 第81-83页 |
3.2 遗产廊道的内涵 | 第83-89页 |
3.2.1 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 | 第83-87页 |
3.2.2 遗产廊道的主要特征 | 第87页 |
3.2.3 遗产廊道的选择标准 | 第87-88页 |
3.2.4 遗产廊道构建的三个要点 | 第88-89页 |
3.3 抗战遗产保护与利用引入“遗产廊道”理念的假定逻辑 | 第89-90页 |
3.3.1 引入“遗产廊道”保护理念的必要性 | 第89页 |
3.3.2 引入“遗产廊道”保护理念的现实意义 | 第89-90页 |
3.4 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廊道型”保护结构的提出 | 第90-94页 |
3.4.1 抗战遗产“廊道型”保护结构的基本内涵 | 第90-92页 |
3.4.2 抗战遗产“廊道型”保护结构的构成要素 | 第92-9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4 “廊道”导向的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结构构建方法 | 第95-129页 |
4.1 廊道结构构建的基本思路提出 | 第95-103页 |
4.1.1 廊道构建的相关案例方法借鉴 | 第95-102页 |
4.1.2 廊道保护结构构建的基本思路 | 第102-103页 |
4.2 廊道结构构建的技术方法 | 第103-109页 |
4.2.1 AHP与GIS技术方法介绍 | 第103-107页 |
4.2.2 AHP与GIS综合分析法用于“廊道型”结构构建的合理性 | 第107页 |
4.2.3 AHP与GIS综合分析法用于“廊道型”结构构建的总体框架 | 第107-109页 |
4.3 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结构的构建步骤 | 第109-126页 |
4.3.1 资源的调查与登录 | 第109-110页 |
4.3.2 抗战遗产的价值评估 | 第110-116页 |
4.3.3 文化廊道的格局构建 | 第116-121页 |
4.3.4 游道线路的关联组织 | 第121-124页 |
4.3.5 解说系统的文化彰显 | 第124-126页 |
4.4 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结构的构建结果 | 第126-12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5 “廊道”导向的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129-159页 |
5.1 空间层面:加强廊道体系的要素层级保护 | 第129-136页 |
5.1.1 廊道格局的结构性强化 | 第129-130页 |
5.1.2 游道线路的设计与整治 | 第130-132页 |
5.1.3 抗战遗产的保护与修复 | 第132-136页 |
5.2 文化层面:促进文化事件的解说与彰显 | 第136-147页 |
5.2.1 廊道格局的文化事件解说 | 第136-140页 |
5.2.2 游道线路的文化事件解说 | 第140-143页 |
5.2.3 抗战遗产的文化事件解说 | 第143-147页 |
5.3 经济层面:推广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 | 第147-154页 |
5.3.1 廊道格局下的多种旅游资源融合 | 第147-151页 |
5.3.2 游道线路中的精品旅游故事策划 | 第151-152页 |
5.3.3 抗战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体验 | 第152-154页 |
5.4 管理层面:倡导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 第154-157页 |
5.4.1 建立良性的廊道管理机制 | 第154-155页 |
5.4.2 吸纳社会的合作伙伴进入 | 第155-156页 |
5.4.3 鼓励社区的公众参与规划 | 第156-1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6 结语 | 第159-161页 |
6.1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59-160页 |
6.1.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9页 |
6.1.2 论文的不足点 | 第159-160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9页 |
附录 | 第169-198页 |
A.附表 | 第169-195页 |
B.附图 | 第195-198页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