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连梁在剪力墙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受力状态研究 | 第14-16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1 拉压杆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2 连梁轴向变形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3 剪力墙结构小跨高比连梁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无轴向约束复合斜筋连梁1.5第26-34页 | |
2.1 无轴向约束复合斜筋连梁1.5第26-30页 | |
2.1.1 无轴向约束复合斜筋连梁试件的基本信息 | 第26-28页 |
2.1.2 无轴向约束复合斜筋连梁试件裂缝分布规律 | 第28-30页 |
2.2 无轴向约束跨高比1.5第30-31页 | |
2.3 无轴向约束小跨高比复合斜筋连梁超静定拉杆-压杆受力分析模型 | 第31-34页 |
2.3.1 模型建立概述 | 第31-32页 |
2.3.2 模拟分析的主要结论 | 第32-34页 |
3 轴向约束复合斜筋连梁1.5第34-62页 | |
3.1 轴向约束复合斜筋连梁受力状态分析的方法和目的 | 第34页 |
3.2 轴向约束复合斜筋连梁超静定拉压杆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34-39页 |
3.3 轴向约束下超静定拉压杆模型几何及变形协调方程的建立 | 第39-49页 |
3.4 轴向约束下超静定拉压杆模型中各拉压杆受力状态的计算 | 第49-56页 |
3.5 轴向约束下超静定拉压杆模型平衡条件的建立 | 第56-57页 |
3.6 轴向约束下连梁受力状态的求解方法及程序计算主框图 | 第57-62页 |
4 轴向约束复合斜筋连梁1.5第62-76页 | |
4.1 概述 | 第62页 |
4.2 分析程序LL-P合理性验证 | 第62-67页 |
4.2.1 荷载P-侧移Δ曲线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4.2.2 主要受力钢筋应变对比分析 | 第64-67页 |
4.3 轴向约束对连梁抗震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67-76页 |
4.3.1 轴向约束对连梁荷载P-侧移Δ曲线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2 轴向约束对连梁变形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3 轴向约束对连梁中各类抗剪模型承载力影响分析 | 第70-72页 |
4.3.4 轴向约束连梁轴力-轴向变形关系分析 | 第72-74页 |
4.3.5 跨高比1.5<L/h≤2.5复合斜筋连梁设计建议 | 第74-76页 |
5 小跨高比连梁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76-96页 |
5.1 材料本构模型和单元类型选择 | 第76-81页 |
5.1.1 ABAQUS分析模块选择 | 第76页 |
5.1.2 材料本构模型选择 | 第76-79页 |
5.1.3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79-80页 |
5.1.4 材料强度选择 | 第80-81页 |
5.2 框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81-87页 |
5.2.1 算例设计 | 第81-84页 |
5.2.2 模态分析 | 第84页 |
5.2.3 阻尼参数设置 | 第84页 |
5.2.4 地震波的选择 | 第84-86页 |
5.2.5 结构模型建立过程 | 第86-87页 |
5.3 框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87-96页 |
5.3.1 位移反应 | 第87-88页 |
5.3.2 连梁剪力及弯矩反应 | 第88页 |
5.3.3 连梁轴力及轴向变形反应 | 第88-90页 |
5.3.4 连梁侧移组成分析 | 第90-93页 |
5.3.5 连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延性需求 | 第93-9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6-100页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6.1.1 考虑轴向约束跨高比1.5第96-97页 | |
6.1.2 运用ABAQUS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主要结论 | 第97页 |
6.2 本论文创新点 | 第97-98页 |
6.3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附录 | 第106-112页 |
A 地震波加速度时程曲线 | 第106-107页 |
B 地震波加速度反应谱 | 第107-108页 |
C 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 第108-110页 |
D 连梁剪力及弯矩分布图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