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

藏彝走廊地区氐羌系民族建筑中的共生文化基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4-3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第15-19页
        1.2.1 学术价值第15-17页
        1.2.2 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第17-19页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9-23页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9-21页
        1.3.2 地理范围的界定第21-23页
    1.4 研究现状第23-31页
        1.4.1 关于“西南地区民族建筑文化”的研究成果第23-25页
        1.4.2 关于“氐羌民族”的研究成果第25-27页
        1.4.3 关于“藏彝走廊”的研究成果第27-30页
        1.4.4 研究现状成果综述第30-31页
    1.5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32-36页
        1.6.1 研究方法第32-34页
        1.6.2 研究框架第34-36页
2 藏彝走廊地区氐羌民族的迁徙、分化与分布特征第36-50页
    2.1 共同的起源——甘青地区的“氐羌部族”第36-38页
    2.2 藏彝走廊地区氐羌民族的分化与交融第38-45页
        2.2.1 氐羌民族历史上的迁徙与分化过程第38-42页
        2.2.2 历史上的迁徙路径第42-45页
    2.3 藏彝走廊地区氐羌民族的文化分区与分布第45-49页
    2.4 小结第49-50页
3 藏彝走廊地区氐羌民族建筑的特点与共生文化基质表现第50-68页
    3.1 藏彝走廊地区氐羌民族建筑的主要类型第50-53页
        3.1.1 民居第50-51页
        3.1.2 官寨第51-52页
        3.1.3 宗教建筑第52-53页
    3.2 藏彝走廊地区氐羌民族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第53-60页
        3.2.1 羌族石砌庄房第53-54页
        3.2.2 藏族碉房与帐房第54-55页
        3.2.3 彝族的民居建筑形式第55-56页
        3.2.4 纳西族、摩梭人、普米族木楞房第56-58页
        3.2.5 傈僳族、独龙族、怒族民居第58-60页
    3.3 共生文化基质的理论基础与在氐羌民族建筑中的表现第60-67页
        3.3.1 共生文化基质的理论基础第60-62页
        3.3.2 藏彝走廊氐羌民族建筑中共生文化基质的表现第62-65页
        3.3.3 影响文化基质外在表现的因素第65-67页
    3.4 小结第67-68页
4 氐羌民族建筑的共生文化基质之“火塘文化”第68-96页
    4.1 氐羌民族火塘的起源、文化独特性和类型第68-72页
        4.1.1 氐羌民族火塘的起源与其文化独特性第69-70页
        4.1.2 火塘的构造类型第70-72页
    4.2 氐羌民族火塘的文化涵义第72-82页
        4.2.1 “火塘驻祖”——氐羌民族火塘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叠合现象第72-77页
        4.2.2 火塘驻“火神”第77-78页
        4.2.3 火塘即“家庭”第78-80页
        4.2.4 火塘的方位尊卑第80-82页
    4.3 “火塘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空间第82-94页
        4.3.1 火塘在住宅平面组织中的作用第82-89页
        4.3.2 火塘对建筑纵向空间的影响第89-94页
    4.4 小结第94-96页
5 氐羌民族建筑的共生文化基质之“中柱文化”第96-132页
    5.1 氐羌系民族“中柱文化”的起源第96-103页
        5.1.1 中柱的“建筑原型”——帐幕、半穴居?第96-101页
        5.1.2 中柱的“文化原型”第101-103页
    5.2 “中柱文化”的文化心理表现第103-119页
        5.2.1 “中柱通天”——中柱的原始信仰与宗教职能第103-115页
        5.2.2 围绕“中柱空间”的行为模式第115-119页
    5.3 “中柱文化”的建筑学表现第119-129页
        5.3.1 中柱的建筑逻辑第119-125页
        5.3.2 中柱的空间组织作用第125-129页
    5.4 小结第129-132页
6 氐羌民族建筑的共生文化基质之“白石文化”第132-148页
    6.1 白石崇拜由产生到神圣化第133-138页
        6.1.1 “白石崇拜”缘何产生第133-134页
        6.1.2 氐羌民族神话故事中的“白石崇拜”第134-138页
    6.2 羌族建筑中的白石崇拜第138-142页
    6.3 藏族不同支系的白石崇拜表现第142-144页
    6.4 纳西族、普米族及摩梭人的白石崇拜第144-147页
        6.4.1 纳西族第144-146页
        6.4.2 普米族、摩梭人第146-147页
    6.5 小结第147-148页
7 氐羌民族建筑的共生文化基质之“碉楼文化”第148-162页
    7.1 氐羌民族碉楼的起源及功能衍化第149-156页
        7.1.1 碉楼产生的最初意义——原始崇拜作用第149-151页
        7.1.2 碉楼功能作用的衍化第151-156页
    7.2 碉楼的“神性”特点在建筑学上的反映第156-158页
    7.3 藏彝走廊地区的碉楼建筑的差异化表现第158-161页
    7.4 小结第161-162页
8 结语第162-166页
附表第166-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78页
附录第178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78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实践项目目录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养老院建筑给排水及消防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基于重庆市城区养老机构的调查
下一篇:考虑墙肢约束小跨高比1.5<L/h≤2.5复合斜筋连梁的受力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