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鼠李素对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第15-17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7-35页
    1.1 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第17-23页
        1.1.1 概述第17-18页
        1.1.2 ROS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第18-19页
        1.1.3 ROS诱导炎性反应第19-20页
        1.1.4 ROS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第20页
        1.1.5 与氧化应激相关的信号通路第20-23页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23-28页
        1.2.1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第23-25页
        1.2.2 黄酮类化合物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第25-27页
        1.2.3 鼠李素的生物学活性研究第27-28页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第28-33页
        1.3.1 转录组测序技术概述第28-29页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原理第29-30页
        1.3.3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优势第30-31页
        1.3.4 测序技术的发展第31-32页
        1.3.5 RNA-seq的主要应用第32-33页
        1.3.6 RNA-seq的研究与展望第33页
    1.4 生物信息学发展的意义第33-35页
第2章 使用RNA-SEQ数据分析鼠李素在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第35-55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2.2.1 细胞株第36页
        2.2.2 实验试剂第36页
        2.2.3 实验仪器第36-37页
    2.3 溶液配制第37-38页
        2.3.1 高糖DMEM培养基的配制第37页
        2.3.2 0.25%胰蛋白酶的配制第37页
        2.3.3 鼠李素溶液的配制第37页
        2.3.4 H2O2溶液的配制第37-38页
    2.4 试验方法与操作步骤第38-40页
        2.4.1 细胞传代第38页
        2.4.2 细胞冻存第38页
        2.4.3 细胞复苏第38页
        2.4.4 预实验第38-39页
        2.4.5 测序样本分组及预处理第39页
        2.4.6 总RNA的提取第39页
        2.4.7 RNA的质量检查第39-40页
    2.5 测序分析第40-43页
        2.5.1 建立cDNA文库,测序第40-41页
        2.5.2 测序质量评估第41页
        2.5.3 数据处理第41-42页
        2.5.4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第42页
        2.5.5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第42页
        2.5.6 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构建和子网络挖掘第42-43页
    2.6 结果第43-52页
        2.6.1 RNA质量控制第43页
        2.6.2 测序质量评估第43-46页
        2.6.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第46-47页
        2.6.4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第47-49页
        2.6.5 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构建和子网络挖掘第49-52页
    2.7 讨论第52-53页
    2.8 结论与创新点第53-55页
第3章 心肌细胞测序数据深度挖掘分析第55-81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数据与方法第56-58页
        3.2.1 数据来源第56页
        3.2.2 基因的调控miRNA预测第56页
        3.2.3 miRNA和基因富集通路分析第56页
        3.2.4 miRNA-gene调控网络构建第56页
        3.2.5 miRNA-lncRNA调控关系预测第56-57页
        3.2.6 ceRNA网络构建第57页
        3.2.7 ceRNA网络中差异基因的GO-BP功能和KEGG富集第57页
        3.2.8 TF-gene调控关系预测及网络构建第57页
        3.2.9 miRNA-TF-gene调控网络构建第57页
        3.2.10 miRNA-TF-gene调控网络中差异基因的GO-BP功能和KEGG富集第57-58页
        3.2.11 Drug-gene互作关系预测及网络构建第58页
    3.3 结果第58-76页
        3.3.1 差异基因列表第58-59页
        3.3.2 基因的调控miRNA预测结果第59页
        3.3.3 miRNA和基因富集通路分析结果第59-61页
        3.3.4 miRNA-gene调控网络构建结果第61-62页
        3.3.5 miRNA-lncRNA调控关系预测结果第62-63页
        3.3.6 ceRNA网络构建结果第63-65页
        3.3.7 ceRNA网络中差异基因的GO-BP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第65-67页
        3.3.8 TF-gene调控关系预测及网络构建结果第67-69页
        3.3.9 miRNA-TF-gene调控网络构建结果第69-71页
        3.3.10 miRNA-TF-gene调控网络中差异基因的GO-BP功能和KEGG富集结果第71-73页
        3.3.11 Drug-gene互作关系预测及网络构建结果第73-76页
    3.4 讨论第76-78页
    3.5 结论与创新点第78-81页
第4章 生信分析结果验证第81-91页
    4.1 引言第8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1-85页
        4.2.1 实验材料第81页
        4.2.2 仪器与试剂第81-82页
        4.2.3 细胞培养第82页
        4.2.4 细胞铺板第82-83页
        4.2.5 细胞分组处理第83页
        4.2.6 RNA提取第83页
        4.2.7 RT-PCR实验第83-85页
        4.2.8 统计分析第85页
    4.3 结果第85-88页
    4.4 讨论第88-89页
    4.5 结论与创新点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橙盖鹅膏菌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NLRP3炎症小体在抗新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