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电化学/电致化学发光阵列检测芯片

中文摘要第8-11页
英文摘要第11-14页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9页
    引言第16页
    1.1 微芯片第16-23页
        1.1.1 微阵列与微流控简介第16-18页
        1.1.2 微芯片的制作材料第18-19页
        1.1.3 微芯片的制作技术第19-21页
        1.1.4 芯片电极材料及其制作技术第21-23页
    1.2 微芯片电化学传感第23-28页
        1.2.1 微芯片电化学检测方法第23-25页
            1.2.1.1 安培检测第23页
            1.2.1.2 电导检测第23-24页
            1.2.1.3 伏安检测第24页
            1.2.1.4 电化学阻抗技术第24-25页
        1.2.2 微芯片电化学检测应用举例—阵列芯片电化学生物传感第25-28页
            1.2.2.1 带有标记的多路检测第25-26页
            1.2.2.2 无标记多路检测第26-28页
    1.3 微芯片电致化学发光传感第28-34页
        1.3.1 电致化学发光及其特点第28页
        1.3.2 双极电极及其分类第28-31页
            1.3.2.1 开放式第29-30页
            1.3.2.2 封闭式第30-31页
        1.3.3 微芯片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双极电极)的应用第31-34页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9页
第二章 一种基于电化学检测的通用型高通量阵列芯片的构建及应用第49-64页
    2.1 引言第49-50页
    2.2 实验部分第50-57页
        2.2.1 试剂第50-51页
        2.2.2 仪器第51页
        2.2.3 阵列芯片的制备第51-53页
        2.2.4 同轴电极的制备第53-55页
        2.2.5 BSA/anti-CEA/CGS-MB和BSA/anti-AFP/CGS-PB bioconjugates生物复合材料的合成第55-56页
        2.2.6 免疫策略与电化学检测第56-5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7-61页
        2.3.1 阵列芯片检测系统的表征第57-59页
        2.3.2 芯片阵列系统应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第59-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第三章 一种ITO双极阵列的构建及其应用于H_2O_2的电致化学发光成像检测第64-76页
    3.1 引言第64-65页
    3.2 实验部分第65-69页
        3.2.1 试剂第65-66页
        3.2.2 实验仪器第66页
        3.2.3 双极阵列芯片的构建第66-67页
        3.2.4 在双极阵列的阴极端合成AgNP-rGO复合材料第67-68页
        3.2.5 通过间接ECL成像的方式进行过氧化氢的定量检测第68-6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9-73页
        3.3.1 在双极阵列电极阴极端电沉积AgNP-rGO复合物的原理第69-71页
        3.3.2 过氧化氢的ECL成像分析第71-73页
    结论第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第四章 封闭式双极电极电解池的电化学性质研究第76-98页
    4.1 引言第76-78页
    4.2 实验部分第78-82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78-79页
        4.2.2 双极电极电解池的构建第79-80页
        4.2.3 双极电极电解池的连接方式第80-81页
        4.2.4 双极电解池的电化学性质研究第81-8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2-94页
        4.3.1 三电极控制的双极电极的工作原理第82-83页
        4.3.2 电解池1加入可逆氧化还原对Fe(CN)_6~(-3/4-)时封闭式双极电极电解池的电化学行为第83-88页
        4.3.3 控制电极材料对双极电极电解池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第88-90页
        4.3.4 控制方式对双极电极电解池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第90-91页
        4.3.5 电解池1中加入不可逆氧化还原试剂时封闭式双极电极电解池的电化学性质第91-94页
    结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第五章 纳米材料的高通量电沉积和可视化筛选第98-108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实验部分第99-103页
        5.2.1 试剂与材料第99-100页
        5.2.2 仪器第100页
        5.2.3 双极电极阵列芯片的构建第100-101页
        5.2.4 在双极阵列阴极端上同时沉积PtAu-rGO纳米催化剂第101-102页
        5.2.5 用于氧气还原反应的催化材料的高通量可视化筛选第102-10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3-106页
        5.3.1 工作原理第103页
        5.3.2 纳米材料的表征第103-105页
        5.3.3 用于ORR的纳米材料催化性能筛选第105-106页
    结论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8页
附录第108-1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DRG1对胰腺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miR-29a参与胰岛素信号通路调控乳腺癌生长侵袭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