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新能源汽车侧碰安全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电动汽车安全标准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试验验证 | 第14-24页 |
2.1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4-20页 |
2.1.1 CAD模型的几何清理 | 第15-16页 |
2.1.2 网格划分与网格质量 | 第16-17页 |
2.1.3 定义材料及属性 | 第17-18页 |
2.1.4 设置连接及接触 | 第18-20页 |
2.1.5 侧碰模型的建立 | 第20页 |
2.2 仿真模型有效性分析 | 第20-23页 |
2.2.1 仿真结果的能量分析 | 第20-21页 |
2.2.2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微型电动汽车侧碰仿真结果分析 | 第24-36页 |
3.1 整车侧面碰撞的结构耐撞性分析 | 第24-28页 |
3.1.1 B柱变形模式分析 | 第25-26页 |
3.1.2 入侵速度分析 | 第26-27页 |
3.1.3 入侵量分析 | 第27-28页 |
3.2 整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伤害分析 | 第28-31页 |
3.2.1 头部伤害分析 | 第28-29页 |
3.2.2 胸部伤害分析 | 第29-30页 |
3.2.3 腹部伤害分析 | 第30页 |
3.2.4 骨盆伤害分析 | 第30-31页 |
3.2.5 乘员伤害综述 | 第31页 |
3.3 整车侧面碰撞的电安全分析 | 第31-35页 |
3.3.1 电池包的布置方式 | 第32页 |
3.3.2 关键部件的变形分析 | 第32-34页 |
3.3.3 电池包固定点的可靠性分析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侧面结构优化中关键部件的选定 | 第36-44页 |
4.1 传力路径分析 | 第36-37页 |
4.2 能量分布分析 | 第37页 |
4.3 灵敏度分析 | 第37-43页 |
4.3.1 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4.3.2 正交试验设计及因素水平选取 | 第39-41页 |
4.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方法的侧碰安全性优化设计 | 第44-56页 |
5.1 多目标优化问题描述 | 第44-47页 |
5.1.1 试验设计 | 第44-45页 |
5.1.2 目标函数 | 第45页 |
5.1.3 约束条件 | 第45-46页 |
5.1.4 数学模型 | 第46-47页 |
5.2 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5.2.1 样本数据采集 | 第48-49页 |
5.2.2 近似模型选择 | 第49-50页 |
5.3 优化算法选择 | 第50-51页 |
5.4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5.5 优化后的整车碰撞试验验证 | 第52-5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