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 | 第16-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 第19-30页 |
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 | 第19-22页 |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理论 | 第19-20页 |
(二)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一切工作活动的前提 | 第20-21页 |
(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抗战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 | 第21-22页 |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服务抗战的现实需要 | 第22-24页 |
(一)增强民族独立意识的迫切需要 | 第22-23页 |
(二)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现实需要 | 第23-24页 |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建设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迫切需要 | 第24-27页 |
(一)普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需要 | 第24-25页 |
(二)克服党内存在的片面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的需要 | 第25-26页 |
(三)消除对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需要 | 第26-27页 |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 第27-30页 |
(一)抗日战争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然选择 | 第27-28页 |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 第30-45页 |
一、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0-40页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 第30-33页 |
(二)抗战理论教育 | 第33-37页 |
(三)用马克思主义开展党史党风党性教育 | 第37-40页 |
二、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特征 | 第40-45页 |
(一)思想上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统一 | 第40-41页 |
(二)内容上坚持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 第41-42页 |
(三)形式上坚持广泛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 第42-43页 |
(四)行动上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现途径 | 第45-55页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 | 第45-49页 |
(一)通过翻译活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造条件 | 第45-46页 |
(二)通过学校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46-47页 |
(三)通过学术交流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47-49页 |
二、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 第49-52页 |
(一)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经济利益问题 | 第49-50页 |
(二)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政治利益问题 | 第50-51页 |
(三)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 | 第51-52页 |
三、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52-55页 |
(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 第52-53页 |
(二)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解读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效、经验和启示 | 第55-66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效 | 第55-58页 |
(一)清算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第55-56页 |
(二)提高了党员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第56-57页 |
(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 第57-58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 | 第58-62页 |
(一)勇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在批判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第58-59页 |
(二)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 | 第59-60页 |
(三)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实现理论教育与解决切身利益的有机结合 | 第60-62页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启示 | 第62-66页 |
(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 | 第62-63页 |
(二)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 第63-64页 |
(三)注重理论教育通俗化、大众化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