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棕地的景观改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棕地研究背景及产生原因 | 第8页 |
1.1.1 棕地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棕地产生原因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棕地的定义及分类 | 第10-12页 |
1.3.1 棕地的定义 | 第10-11页 |
1.3.2 棕地的分类 | 第11-12页 |
1.3.3 物理性棕地定义 | 第12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5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6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物理性棕地的景观改造问题与案例分析 | 第14-27页 |
2.1 棕地改造中的问题 | 第14-15页 |
2.1.1 改造规划欠缺深入 | 第14页 |
2.1.2 片面强调景观美学 | 第14-15页 |
2.1.3 改造欠缺人性化 | 第15页 |
2.2 物理性棕地改造的案例分析 | 第15-26页 |
2.2.1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 第15-19页 |
2.2.2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 第19-22页 |
2.2.3 美国亨利·帕米萨诺公园 | 第22-24页 |
2.2.4 北京798艺术区 | 第24-26页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3 物理性棕地景观改造研究 | 第27-43页 |
3.1 物理性棕地改造定义及特性 | 第27-29页 |
3.1.1 物理性棕地改造定义 | 第27-28页 |
3.1.2 物理性棕地景观改造特性 | 第28-29页 |
3.2 物理性棕地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 第29-31页 |
3.2.1 生态性原则 | 第29-30页 |
3.2.2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30页 |
3.2.3 顺承历史的文脉 | 第30-31页 |
3.3 物理性棕地景观设计要点 | 第31-38页 |
3.3.1 道路规划分析 | 第31-32页 |
3.3.2 水体景观分析 | 第32-33页 |
3.3.3 植物配置分析 | 第33-36页 |
3.3.4 主要景观构筑物 | 第36-38页 |
3.4 景观改造中的元素互动 | 第38-43页 |
3.4.1 工业遗产元素 | 第38-41页 |
3.4.2 文化产业元素 | 第41-43页 |
4 实例分析 | 第43-54页 |
4.1 实例的选定 | 第43-44页 |
4.2 调查研究方法 | 第44页 |
4.3 问卷调查 | 第44-49页 |
4.3.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4页 |
4.3.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44-49页 |
4.4 访谈调查 | 第49页 |
4.5 观察调查法 | 第49-51页 |
4.6 唐山市南湖公园景观分析 | 第51-53页 |
4.7 评价结论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详细摘要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