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毛先舒《诗辩坻》诗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4页
    0.1 毛先舒及《诗辩坻》第8-9页
    0.2 研究现状第9-13页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第1章 《诗辩坻》诗论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第14-27页
    1.1 明清之际的历史巨变与文化嬗变第14-17页
        1.1.1 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第14-15页
        1.1.2 明清之际的文化嬗变第15-17页
    1.2 清初的诗学转型第17-27页
        1.2.1 对明代诗学的反思第17-19页
        1.2.2 儒家诗学的重振第19-21页
        1.2.3 西泠派与七子派、云间派之关系第21-27页
第2章 《诗辩坻》诗论的基本内涵第27-63页
    2.1 诗歌本质论第27-31页
        2.1.1 原志吐辞第27-29页
        2.1.2 缘情述文第29-31页
    2.2 诗歌源流论第31-39页
        2.2.1 诗歌三源说:《诗》《骚》与乐府第31-37页
        2.2.2 “文缘世降”与尊唐贬宋第37-39页
    2.3 诗法论第39-46页
        2.3.1 立意与“构局”第39-40页
        2.3.2 对仗之宜与忌第40-42页
        2.3.3 诗韵之常与变第42-44页
        2.3.4 诗无定法第44-46页
    2.4 诗体论第46-57页
        2.4.1 体制论:五言、七言与乐府之文体特征及演变第47-54页
        2.4.2 风格论:主风骨尚含蓄与诗品出于人品第54-57页
    2.5 诗用论第57-63页
        2.5.1 诗作为“温柔敦厚之善物”第58-60页
        2.5.2 诗之“事父”、“事君”与“治于天下”第60-63页
第3章 《诗辩坻》诗论的地位与影响第63-76页
    3.1 为毛先舒中后期诗学奠定基础第63-67页
    3.2 承明启清:在格调诗论史上之地位第67-72页
    3.3 清初儒家诗学重振的重要成果第72-76页
结语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致谢第81-8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余华小说中的命运观研究
下一篇:《林兰香》时空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