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1.1.4 创新点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2.1 关于PPP项目风险的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关于PPP项目风险分担的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第二章 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第21-33页 |
2.1 PPP项目风险分担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1.1 PPP模式建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1.2 PPP模式风险分担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2 PPP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8页 |
2.2.1 PPP模式的界定 | 第23-24页 |
2.2.2 PPP模式的效用分析 | 第24-25页 |
2.2.3 PPP模式在全球的发展和应用状况 | 第25-28页 |
2.3 PPP项目风险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3页 |
2.3.1 PPP项目风险的内涵 | 第28-29页 |
2.3.2 PPP项目风险的特征 | 第29-31页 |
2.3.3 PPP项目风险与风险分担 | 第31-33页 |
第三章 PPP项目风险分担的机理分析 | 第33-45页 |
3.1 风险分担的目标和效率 | 第33-35页 |
3.1.1 项目参与者层次的风险分担 | 第34页 |
3.1.2 项目层次的风险分担 | 第34-35页 |
3.1.3 风险分担的效率 | 第35页 |
3.2 风险分担的三大基本原则 | 第35-38页 |
3.2.1 按主体的风险控制力分担风险 | 第36-37页 |
3.2.2 风险与收益相对称原则 | 第37页 |
3.2.3 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原则 | 第37-38页 |
3.3 PPP项目风险分担主体和客体 | 第38-43页 |
3.3.1 PPP项目风险分担的主体界定 | 第38-39页 |
3.3.2 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客体 | 第39-43页 |
3.4 PPP项目风险分担基本框架的构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PPP项目风险承担者优选模型 | 第45-59页 |
4.1 PPP项目风险承担者优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5-49页 |
4.1.1 主体风险承担意愿 | 第46-47页 |
4.1.2 主体风险控制能力 | 第47-48页 |
4.1.3 主体风险承担能力 | 第48-49页 |
4.2 PPP项目风险承担者优选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49-55页 |
4.2.1 AHP法的原理 | 第49-51页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5页 |
4.3 PPP项目风险承担主体评价—改进密切值法 | 第55-59页 |
第五章 PPP项目风险分担比例决策模型 | 第59-69页 |
5.1 合作博弈理论 | 第59-60页 |
5.2 PPP项目风险分担博弈的合作性 | 第60-63页 |
5.2.1 博弈组合策略分析 | 第60-62页 |
5.2.2 博弈组合的均衡分析 | 第62-63页 |
5.2.3 公私双方合作的条件 | 第63页 |
5.3 基于合作博弈的风险分担比例决策模型的构建 | 第63-69页 |
5.3.1 风险分担比例决策的必要性 | 第63-64页 |
5.3.2 风险分担比例决策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5.3.3 风险分担比例的确定 | 第66-69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69-73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69页 |
6.2 风险承担者和风险分担比例的确定 | 第69-73页 |
6.2.1 利用改进密切值法进行风险承担者优选 | 第69-71页 |
6.2.2 风险承担比例的确定 | 第71-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3页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A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