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2页 |
1.1 我国需求侧响应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2 需求侧响应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需求侧响应对电力市场供求影响分析 | 第32-48页 |
2.1 电力市场概述 | 第32-36页 |
2.1.1 电力市场交易基本模式 | 第32-35页 |
2.1.2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2.2 需求侧响应分类 | 第36-40页 |
2.2.1 基于激励的需求侧响应 | 第36-38页 |
2.2.2 基于价格的需求侧响应 | 第38-39页 |
2.2.3 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 第39-40页 |
2.3 计及需求侧响应资源的供需均衡分析 | 第40-46页 |
2.3.1 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响应的经济学原理 | 第40-42页 |
2.3.2 需求侧响应资源影响下的电力市场供求分析 | 第42-45页 |
2.3.3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供需均衡点确定 | 第45-46页 |
2.4 兼容需求侧响应资源的价格弹性分析 | 第46-47页 |
2.4.1 响应价格弹性的基本概念 | 第46页 |
2.4.2 需求侧响应资源弹性的基本特征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需求侧用电行为分析及筛选模型建立 | 第48-64页 |
3.1 用电特征数据检测原理 | 第48-49页 |
3.2 改进用电特征数据检测算法 | 第49-51页 |
3.2.1 信息熵的引入 | 第49-50页 |
3.2.2 用电特征数据修正 | 第50-51页 |
3.3 基于改进K-means聚类算法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 | 第51-52页 |
3.3.1 传统K-means聚类算法 | 第51页 |
3.3.2 改进K-means聚类算法 | 第51-52页 |
3.4 用户用电行为聚类模型 | 第52-54页 |
3.4.1 用户用电特征量 | 第52-54页 |
3.4.2 改进K-means聚类算法下的用户用电行为聚类 | 第54页 |
3.5 需求侧响应项目用户筛选模型 | 第54-56页 |
3.6 算例分析 | 第56-63页 |
3.6.1 用户用电数据检测 | 第56-59页 |
3.6.2 用户基本日负荷曲线聚类分析 | 第59-61页 |
3.6.3 用户用电行为分析 | 第61-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电力负荷预测 | 第64-90页 |
4.1 传统负荷预测方法 | 第64-65页 |
4.2 基于小波变换的模糊神经网络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 第65-67页 |
4.2.1 反向传播训练的GNN短期负荷预测 | 第65页 |
4.2.2 GNN-W短期负荷预测 | 第65-66页 |
4.2.3 GNN-W-GA短期负荷预测 | 第66-67页 |
4.3 需求侧响应资源对负荷形态的影响 | 第67-71页 |
4.3.1 用户差异性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页 |
4.3.2 负荷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71页 |
4.4 计及需求侧响应资源的负荷预测方法 | 第71-78页 |
4.4.1 总体思路 | 第71-72页 |
4.4.2 模型构建 | 第72-76页 |
4.4.3 历史相似日的选取 | 第76-78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78-83页 |
4.5.1 基础数据 | 第78页 |
4.5.2 预测结果 | 第78-83页 |
4.6 实时电价响应下的负荷预测 | 第83-89页 |
4.6.1 数据来源 | 第83-84页 |
4.6.2 相似日的选取 | 第84页 |
4.6.3 弹性矩阵的求解 | 第84-85页 |
4.6.4 算例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4.6.5 相似日相关性大小对预测精度的影响 | 第86-8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需求侧响应效益分析及响应模型构建 | 第90-106页 |
5.1 需求侧响应成本与效益分析 | 第90-96页 |
5.1.1 需求侧响应成本 | 第90页 |
5.1.2 需求侧响应效益 | 第90-92页 |
5.1.3 需求侧响应成本——效益分析 | 第92-94页 |
5.1.4 成本——效益分析实例 | 第94-96页 |
5.2 基于效益最大化的需求侧响应模型 | 第96-100页 |
5.2.1 分时电价和紧急需求响应 | 第96-98页 |
5.2.2 需求侧响应负荷模型 | 第98-100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100-105页 |
5.3.1 基础数据 | 第100-101页 |
5.3.2 分时电价对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5.3.3 分时电价和紧急需求响应对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系统效益最大化的供需双侧效益优化模型 | 第106-117页 |
6.1 效益优化问题的提出 | 第106-107页 |
6.2 供需双侧效益优化模型 | 第107-108页 |
6.3 模型求解 | 第108-110页 |
6.4 算例分析 | 第110-115页 |
6.4.1 模型参数设置 | 第110-112页 |
6.4.2 结果分析 | 第112-113页 |
6.4.3 需求侧效益参数变化对系统效益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4.4 补贴额度变化对系统效益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系统效益最大化的两阶段协调优化调度 | 第117-133页 |
7.1 问题定义 | 第117-119页 |
7.2 需求侧响应用户参与形式 | 第119-120页 |
7.3 两阶段协调优化调度模型 | 第120-124页 |
7.3.1 DRP调度模型 | 第120-121页 |
7.3.2 DRA调度模型 | 第121-124页 |
7.4 模型求解 | 第124-125页 |
7.5 算例分析 | 第125-132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3-135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8.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