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2.1.1 养生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休闲养生的定义 | 第13页 |
2.1.3 休闲养生园的定义 | 第13-14页 |
2.1.5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定义 | 第14页 |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2.2.1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2.2.2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3 传统养生文化概述 | 第16-25页 |
3.1 传统养生文化特征 | 第16-18页 |
3.1.1 道法自然,崇尚遵循自然规律 | 第16页 |
3.1.2 形神共养,侧重涵养内在精神 | 第16-17页 |
3.1.3 天人合一,注重万物有机联系 | 第17页 |
3.1.4 修身治国,强调社会人的培养 | 第17-18页 |
3.2 养生思想 | 第18-22页 |
3.2.1 道家养生思想 | 第18-19页 |
3.2.2 儒家养生思想 | 第19-20页 |
3.2.3 禅宗养生思想 | 第20-21页 |
3.2.4 医家养生思想 | 第21-22页 |
3.3 养生实践 | 第22-23页 |
3.3.1 道家养生方法 | 第22页 |
3.3.2 儒家养生方法 | 第22页 |
3.3.3 禅宗养生方法 | 第22-23页 |
3.3.4 医家养生方法 | 第23页 |
3.4 养生环境营造 | 第23-24页 |
3.5 小结 | 第24-25页 |
4 休闲养生园规划设计研究 | 第25-33页 |
4.1 休闲养生园功能 | 第25页 |
4.1.1 养生保健功能 | 第25页 |
4.1.2 休闲游赏功能 | 第25页 |
4.1.3 科普教育功能 | 第25页 |
4.2 休闲养生园的特点 | 第25-26页 |
4.2.1 保健功能突出 | 第25页 |
4.2.2 服务对象明确 | 第25页 |
4.2.3 注重动静结合 | 第25-26页 |
4.3 休闲养生园规划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4.3.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26页 |
4.3.2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26页 |
4.3.3 明确的养生主题、注重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 | 第26-27页 |
4.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第27-33页 |
4.4.1 国内案例研究 | 第27-30页 |
4.4.2 国外案例研究 | 第30-33页 |
5 赣州市五龙绿谷休闲养生园总体规划 | 第33-6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33-39页 |
5.1.1 项目区位 | 第33页 |
5.1.2 规划范围 | 第33-34页 |
5.1.3 场地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5.1.4 地形地貌分析 | 第35-37页 |
5.1.5 森林植被分析 | 第37页 |
5.1.6 内部资源分析 | 第37页 |
5.1.7 外部资源分析 | 第37-39页 |
5.2 规划依据 | 第39页 |
5.3 规划理念 | 第39-40页 |
5.4 规划原则 | 第40页 |
5.5 打造手法 | 第40-41页 |
5.6 总体规划 | 第41-46页 |
5.6.1 总平面图 | 第41页 |
5.6.2 整体鸟瞰图 | 第41-42页 |
5.6.3 总体布局 | 第42页 |
5.6.4 道路系统规划 | 第42-44页 |
5.6.5 环卫设置规划 | 第44-45页 |
5.6.6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45-46页 |
5.7 分区规划设计 | 第46-61页 |
5.7.1 综合服务区 | 第46-48页 |
5.7.2 中药养身区 | 第48-50页 |
5.7.3 密林健身区 | 第50-52页 |
5.7.4 田园休闲区 | 第52-55页 |
5.7.5 清修养心区 | 第55-58页 |
5.7.6 怡情养性区 | 第58-61页 |
5.8 专项规划 | 第61-65页 |
5.8.1 种植配置思路 | 第61页 |
5.8.2 建筑风貌改造 | 第61-62页 |
5.8.3 导视系统设计 | 第62-63页 |
5.8.4 道路风貌指引 | 第63页 |
5.8.5 夜色景观指引 | 第63-64页 |
5.8.6 主要用地平衡表 | 第64-65页 |
6 结语 | 第65-6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6.2 主要创新 | 第65-6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