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研究概况 | 第8-9页 |
1.2.1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概念 | 第8-9页 |
1.2.2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的产生 | 第9页 |
1.2.3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的发展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外冲突消解方法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冲突消解方法的研究 | 第11-12页 |
1.4 TensorFlow机器学习框架概况 | 第12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协同设计环境及关键技术简介 | 第13-17页 |
2.1 COMX平台功能简述 | 第13页 |
2.1.1 COMX开发平台优势 | 第13页 |
2.1.2 COMX开发平台通信方式 | 第13页 |
2.2 NXOpen二次开发技术 | 第13-15页 |
2.3 参数化CAD设计 | 第15-1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3 冲突经验数据库设计 | 第17-35页 |
3.1 NX协同CAD参数化设计 | 第17-25页 |
3.1.1 UG软件二次开发基本步骤 | 第17-22页 |
3.1.2 协同框架的实现 | 第22-25页 |
3.2 阶梯轴设计流程 | 第25-31页 |
3.2.1 阶梯轴工况收集 | 第25页 |
3.2.2 阶梯轴装配方案拟定 | 第25-26页 |
3.2.3 阶梯轴参数设计 | 第26-31页 |
3.3 基于CAE仿真的阶梯轴参数优化 | 第31-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TensorFlow框架下冲突消解预测方案实现 | 第35-53页 |
4.1 TensorFlow框架工作原理 | 第35-40页 |
4.1.1 数据流图应用方法 | 第35-36页 |
4.1.2 TensorFlow计算图和张量的使用 | 第36-37页 |
4.1.3 会话方式选择 | 第37页 |
4.1.4 机器学习模型选择 | 第37-38页 |
4.1.5 激活函数应用 | 第38-40页 |
4.2 TensorFlow预测框架实现 | 第40-48页 |
4.2.1 数据库建立 | 第41-42页 |
4.2.2 TensorFlow环境搭建 | 第42-43页 |
4.2.3 机器学习框架搭建 | 第43-48页 |
4.3 测试结果对比 | 第48-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A 训练数据集 | 第57-78页 |
附录B 测试数据集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