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9页 |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 第18-20页 |
1.1.1 表面活性剂 | 第18-19页 |
1.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第19页 |
1.1.3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 第19-20页 |
1.2 黏土矿物和黄棕壤概述 | 第20-24页 |
1.2.1 黏土矿物 | 第20-22页 |
1.2.2 黄棕壤 | 第22-24页 |
1.3 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的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1.3.1 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的方法 | 第24-25页 |
1.3.2 表面活性剂在黏土矿物或土壤上的修饰机制 | 第25-28页 |
1.3.3 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的表面特征 | 第28-29页 |
1.4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吸附有机物、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1.4.1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吸附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1.4.2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吸附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1.4.3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吸附复合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1.5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36-39页 |
第二章 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的制备、表征和修饰机制 | 第39-5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9-4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2.2.1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TOC | 第44-45页 |
2.2.2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XRD | 第45-47页 |
2.2.3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比表面积 | 第47-49页 |
2.2.4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红外光谱 | 第49页 |
2.2.5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电镜 | 第49-51页 |
2.2.6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CEC | 第51页 |
2.3 黄棕壤的BS+CT两性复配修饰机制探讨 | 第51-52页 |
2.4 小结 | 第52-55页 |
第三章 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平衡吸附 | 第55-6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56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7页 |
3.2.1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 | 第57-65页 |
3.2.2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 第65-67页 |
3.3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 | 第69-8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70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70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70-7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1-80页 |
4.2.1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 | 第71-78页 |
4.2.2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 第78-80页 |
4.3 小结 | 第80-83页 |
第五章 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的制备、表征和修饰机制 | 第83-9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4-86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8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6-93页 |
5.2.1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TOC | 第86-88页 |
5.2.2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XRD | 第88-89页 |
5.2.3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比表面 | 第89-91页 |
5.2.4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红外光谱 | 第91-92页 |
5.2.5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电镜 | 第92-93页 |
5.2.6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CEC | 第93页 |
5.3 黄棕壤的BS+SDS两性复配修饰机制探讨 | 第93-94页 |
5.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平衡吸附 | 第95-10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7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96页 |
6.1.2 实验设计 | 第96页 |
6.1.3 实验方法 | 第96页 |
6.1.4 数据处理 | 第96-97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6页 |
6.2.1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 | 第97-104页 |
6.2.2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 第104-106页 |
6.3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平衡吸附 | 第107-119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108页 |
7.1.2 实验设计 | 第108页 |
7.1.3 实验方法 | 第108页 |
7.1.4 数据处理 | 第108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8页 |
7.2.1 Cd~(2+)在黄棕壤各供试土样中的吸附 | 第108-116页 |
7.2.2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 第116-118页 |
7.3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八章 BS-12+CTMAB(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 | 第119-125页 |
8.1 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 | 第119-122页 |
8.1.1 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机制 | 第119-120页 |
8.1.2 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机制 | 第120-122页 |
8.2 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 | 第122-123页 |
8.2.1 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机制 | 第122页 |
8.2.2 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机制 | 第122-123页 |
8.3 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比较 | 第123-124页 |
8.3.1 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吸附机制的比较 | 第123-124页 |
8.3.2 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吸附机制的比较 | 第124页 |
8.4 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九章 添加黏土矿物的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的制备、表征和修饰机制 | 第125-141页 |
9.1 材料与方法 | 第125-127页 |
9.1.1 实验材料 | 第125-127页 |
9.1.2 实验方法 | 第127页 |
9.2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7页 |
9.2.1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TOC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9.2.2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XRD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9.2.3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9.2.4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红外光谱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9.2.5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电镜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9.2.6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CEC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9.3 添加黏土矿物后黄棕壤的BS+CT两性复配修饰机制探讨 | 第137-138页 |
9.3.1 添加蒙脱石后黄棕壤的BS+CT两性复配修饰机制 | 第137页 |
9.3.2 添加高岭土后黄棕壤的BS+CT两性复配修饰机制 | 第137-138页 |
9.4 小结 | 第138-141页 |
第十章 黏土矿物组成对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苯酚的平衡特征研究 | 第141-165页 |
10.1 材料与方法 | 第142页 |
10.1.1 实验材料 | 第142页 |
10.1.2 实验设计 | 第142页 |
10.1.3 实验方法 | 第142页 |
10.1.4 数据处理 | 第142页 |
10.2 结果与讨论 | 第142-162页 |
10.2.1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苯酚的吸附 | 第142-157页 |
10.2.2 添加黏土矿物后的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苯酚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 第157-162页 |
10.3 小结 | 第162-165页 |
第十一章 黏土矿物组成对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Cd~(2+)的平衡特征研究 | 第165-187页 |
11.1 材料与方法 | 第165-166页 |
11.1.1 实验材料 | 第165-166页 |
11.1.2 实验设计 | 第166页 |
11.1.3 实验方法 | 第166页 |
11.1.4 数据处理 | 第166页 |
11.2 结果与讨论 | 第166-184页 |
11.2.1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Cd~(2+)的吸附 | 第166-180页 |
11.2.2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Cd~(2+)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 第180-184页 |
11.3 小结 | 第184-187页 |
第十二章 添加黏土矿物的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的制备、表征和修饰机制 | 第187-201页 |
1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7-189页 |
12.1.1 实验材料 | 第187-189页 |
12.1.2 实验方法 | 第189页 |
12.2 结果与讨论 | 第189-197页 |
12.2.1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TOC的影响 | 第189-190页 |
12.2.2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XRD的影响 | 第190-192页 |
12.2.3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比表面积影响 | 第192-194页 |
12.2.4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红外光谱影响 | 第194-196页 |
12.2.5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电镜影响 | 第196页 |
12.2.6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CEC的影响 | 第196-197页 |
12.3 添加黏土矿物后黄棕壤的BS+SDS两性复配修饰机制探讨 | 第197-199页 |
12.3.1 添加蒙脱石后黄棕壤的BS+SDS两性复配修饰机制 | 第197-198页 |
12.3.2 添加高岭土后黄棕壤的BS+SDS两性复配修饰机制 | 第198-199页 |
12.4 小结 | 第199-201页 |
第十三章 黏土矿物组成对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苯酚的平衡特征研究 | 第201-219页 |
13.1 材料与方法 | 第201-202页 |
13.1.1 实验材料 | 第201页 |
13.1.2 实验设计 | 第201-202页 |
13.1.3 实验方法 | 第202页 |
13.1.4 数据处理 | 第202页 |
13.2 结果与讨论 | 第202-216页 |
13.2.1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苯酚的吸附 | 第202-213页 |
13.2.2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苯酚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 第213-216页 |
13.3 小结 | 第216-219页 |
第十四章 黏土矿物组成对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Cd~(2+)的平衡特征研究 | 第219-237页 |
14.1 材料与方法 | 第220页 |
14.1.1 实验材料 | 第220页 |
14.1.2 实验设计 | 第220页 |
14.1.3 实验方法 | 第220页 |
14.1.4 数据处理 | 第220页 |
14.2 结果与讨论 | 第220-235页 |
14.2.1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Cd~(2+)的吸附 | 第220-231页 |
14.2.2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Cd~(2+)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 第231-235页 |
14.3 小结 | 第235-237页 |
第十五章 添加黏土矿物的BS-12+CTMAB(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苯酚和Cd~(2+)的影响机制 | 第237-243页 |
15.1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 | 第237-239页 |
15.1.1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机制 | 第237-238页 |
15.1.2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机制 | 第238-239页 |
15.2 添加黏土矿物的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 | 第239-240页 |
15.2.1 添加黏土矿物的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机制 | 第239页 |
15.2.2 添加黏土矿物的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机制 | 第239-240页 |
15.3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比较 | 第240-241页 |
15.3.1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吸附机制的比较 | 第240-241页 |
15.3.2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吸附机制的比较 | 第241页 |
15.4 结论 | 第241-243页 |
第十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243-249页 |
16.1 研究结论 | 第243-246页 |
16.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6页 |
16.3 不足与展望 | 第246-249页 |
参考文献 | 第249-259页 |
致谢 | 第259-261页 |
作者简介 | 第261页 |